荆棘。
林小满带着药材样品乘船进城,一家家药店拜访。
起初,老板们多摆手拒绝:“海岛药材?野生的东西哪有种植的稳定?”
她却不放弃,将晒干的海马置于掌心:“您瞧这品相,咱村民按古法炮制,药效绝不输。”
有位老板见她诚意十足,尝了一口她带来的海藻茶,喉间顿觉清爽,这才松口:“先试试小批量收购,若质量稳定,后续再谈。”
林小满攥着那纸协议,手心沁汗,如获珍宝。
而嫂子回家后,虽相隔千里,牵挂却未曾断。
她每日翻看林小满寄来的药材进展信笺,用红笔圈出关键处,回信时总夹着几张药方:“小满,我查了古籍,这海螵蛸治胃酸极佳,你们采时可留意。”
她还动员邻居妇人,在社区宣传海岛药材,有人问起便滔滔不绝:“那海岛上啊,药香比海风还浓,我妹子正领着乡亲们闯新路呢!”
嫂子深夜缝补衣物时,总对着窗外的月亮喃喃:“小满,你可得撑住啊。”
阿泽和宛宛在学校成了“海岛药材小大使”
。
他们用零花钱买来彩纸,将海马、珍珠、海藻等药材画成漫画,张贴在教室墙报上。
课间,他们捧着标本盒向同学解说:“这海龙长得像小龙,泡酒能强筋骨;这海螺壳磨粉可治溃疡。”
有调皮男生质疑:“真有用?不会是骗人的吧?”
阿泽急得涨红了脸,当即掏出姑姑寄来的药材手册,指着权威机构的认证章:“你看!
这可是专家写的!”
同学们渐渐被吸引,甚至成立了“中医药兴趣小组”
,周末相约去海边捡贝壳,说要为姑姑的培训班攒“药材图鉴”
。
老师见状,特批他们在班会课上举办药材知识竞赛,奖品竟是林小满寄来的海产干货,惹得全班欢呼。
随着各项准备工作的逐步完成,海洋药材培训班终于顺利开班了。
开班那天,村里的祠堂被精心布置成了临时教室。
祠堂的青砖墙上挂着林小满和哥哥耗时半月绘制的海洋药材图谱,海马昂似奔,海藻摇曳如舞,珍珠贝绽开如月。
木桌椅擦得锃亮,窗棂上系着红绸,连檐角的蛛网都特意清理。
村民们早早赶来,年轻人挤在前排,老人们倚在门边,孩童们则趴在窗台上探头张望。
祠堂外的榕树下,新挖的药材晾晒场已初见雏形,竹架整齐排列,仿佛等待一场丰收的盛宴。
培训班正式开始,第一位讲师是老渔民李大爷。
他换上了难得一穿的蓝布衫,手持晒干的海藻走上讲台,烟斗都忘了叼。
他操着浓重的乡音开讲:“孩子们,这海藻啊,是咱们海里常见的东西,可它的药用价值大着呢。
它能软坚散结,消痰利水,对治疗一些甲状腺疾病很有帮助。”
他边说边展示海藻的形态,干枯的叶片在他手中竟似活了过来,讲述起潮起潮落间的生长故事。
台下,年轻姑娘阿香突然举手:“李叔,这海藻啥时候采最好?”
李大爷咧嘴一笑,皱纹如海波荡漾:“退大潮后三日,礁石缝里最肥嫩!”
学员们纷纷记下,纸页沙沙作响,如海浪轻拂沙滩。
接着,张婶走上讲台,围裙上还沾着炮制药材的灰。
她耐心示范药材的炮制技巧:“这海螵蛸得先刮净黏液,再用盐水浸三宿,晒时要摊薄,否则容易霉变。”
她动作娴熟,如庖丁解牛,手中的药材仿佛有了生命,在她指尖化作救病的良方。
学员中有个小伙子嘀咕:“这么麻烦,不如直接卖鲜货。”
张婶眼一瞪:“鲜货易腐,炮制得当才能存久,这可是祖宗传下来的活计!”
她一番话,说得众人连连点头。
林小满穿梭在学员间,时而记录笔记,时而解答疑问。
她瞥见后排的小童偷偷将海藻塞进嘴里嚼,忙轻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