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文二十五年,袁泽已年过半百,岁月在他的头上染上了白霜,眼角也刻上了皱纹,但他对知识的热爱、对百姓的牵挂却丝毫未减。
他依旧时常前往文华殿,穿着一身便服,像个普通的学者一样,翻阅新送来的典籍续编,和编修官们讨论哪些知识该增补、哪些内容该修改。”】
博主一边说着,一边展示文华殿的复原图——只见殿内书架林立,从地面一直延伸到屋顶,上面摆满了各种典籍,有纸质的,有竹简的,还有丝帛的。
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洒进来,照在书架上,让整个大殿都充满了温暖的光芒。
殿内的编修官们有的在伏案书写,有的在低声讨论,有的在整理典籍,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
【“这文华殿,可不单单是皇家图书馆,它更是整个大乾的知识交流中心。各地送来的新知识。
如百川归海般在这里汇总、整理、编印——江南的新稻种、塞北的治沙法、西域的葡萄种植技术、东海的捕鱼技巧,只要是对百姓有用的,都会被送到这里。
编修官们会对这些知识进行验证、修改,然后用白话文和图示的方式编印成册,再通过驿站、商队、学堂,发往大乾的每一个角落。
知识的生产与传播,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良性循环:百姓在生活中总结经验,变成知识;
知识在文华殿被整理编印,再回到百姓手中;百姓用这些知识改善生活,又总结出新的经验。”】
【“瞧,这里面有从西域传来的《葡萄种植法》,详细记载了葡萄的选种、施肥、浇水、剪枝、酿酒等各种技巧与方法,甚至还画了葡萄藤的生长图,让百姓一看就懂;
有东海渔民结合自身经验写就的《捕鱼要诀》,里面记录了不同季节、不同海域的鱼群分布,还有渔网的编织方法、渔船的修补技巧,满满都是实用的捕鱼智慧;
还有江南织工精心绘制的《新织机图》,展示了先进的纺织技术,从织机的结构到织布的步骤,都画得清清楚楚,织工们照着图就能改装织机,提高织布效率。”】
博主特别展示这几份珍贵的文献,每一份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画面上,《葡萄种植法》里的葡萄藤画得栩栩如生,《捕鱼要诀》里的渔网结构清晰明了,《新织机图》里的织机零件标注得详细准确。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实用技术书籍,都采用白话文编写,还配有大量生动形象的图示。
哪怕是识字不多的普通百姓,也能轻松看懂——比如《新织机图》,织工们就算不认字,照着图也能改装织机;
《葡萄种植法》,农民们看着图就能种出葡萄。这种贴近民众的编写方式,充分体现了‘学问为百姓服务’的理念,也是昭文帝一直强调的‘知识要接地气’。”】
【“每次看到这些新送来的典籍,袁泽都会忍不住跟身边的太监感叹:‘你瞧瞧,这便是百家争鸣的无穷好处——学问无分远近,亦无高低贵贱之分。
西域的葡萄种植法有用,就收录;东海的捕鱼要诀有用,就编印;江南的新织机有用,就推广。
只要对百姓有用,就会有人去学习、去传承,如此,国家方能不断向前发展。’
昭文帝的话语虽然朴实无华,却一语道破了教育的真谛、学问的本质。
知识,唯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真正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学问,唯有服务于百姓,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
【“而在昭文二十八年,一代大儒王阳明在去世前,还给昭文帝袁泽写了最后一封信。”】
博主展示信件的摹本,纸张已经泛黄,字迹虽因年老体衰而略显颤抖,却依然力透纸背,一笔一划都透着坚定与执着。信件的内容不长,却字字感人:
【“臣阳明,谨启陛下:臣年近七旬,身体日衰,恐不久于人世。
然臣此生最幸,莫过于追随陛下,编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