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看着评论区中一些人的叫骂,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你不服又能怎样?历史,又怎会因你一人的意见来定谁对谁错?
时间,自会证明一切!你骂昭文帝是暴君,可百年后,百姓因他编的大典过上了好日子;
你说他毁了文脉,可千年后,大乾的文脉因他而延续、而繁荣。你算什么?不过是历史长河里的一粒尘埃,你的骂声,连一丝涟漪都掀不起来!”】
此言一出,不少人顿时心神一震。是啊,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它不会偏袒任何人,也不会被任何声音裹挟。
就算当时再多的人说昭文帝是暴君,可千年之后,那些曾经的骂者早已化为尘土,他们的名字甚至都没人记得;
而昭文帝的功绩,却被刻在“文心碑”上,被写在《天下大典》里,被百姓口口相传。
当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再度回首这段历史时,曾经的骂言又还有几人会去附和呢?
曾经的漫天唾骂,终究变成了如今的歌功颂德。一统天下学问之君,这般伟大的功绩,又岂是常人能够做到的?
那些原本叫骂的学子,顿时哑口无言,茫然不知所措。
他们张了张嘴,想反驳,却发现找不到任何理由——博主说的是事实,是历史的结果,他们无法否认。
有的学子黯然沉默,低下头,开始反思自已是不是真的错了;
有的摇头叹息,觉得自已坚持的“真理”,在历史面前竟如此不堪一击;
亦有少数不服者,仍在据理力争,大声喊着“昭文帝就是暴君”,但声音却显得那般苍白无力,再也没有之前的底气。
博主见状,缓缓开口,耐心地解答着评论区里的疑问:【“想要实现完全的学问一统,固然困难重重,甚至近乎不可能。
毕竟学问如海,思想如潮,想要把所有的学问都整合起来,让所有人都认同,这本身就是一件难事。
但只要方向正确,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前进,便不会错。就像走路,就算走得慢,就算偶尔走弯路,只要目标不变,终究能到达目的地。”
“昭文帝只是一个人,人的寿命有限,无法活几百上千年,而统一学问、普及知识,本就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可能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的努力。
然而,在古往今来的历史长河中,唯有昭文帝一人,敢于提出如此伟大的言论,并且毅然决然地去践行。
他就像黑暗中的一盏灯,照亮了‘学问利民’的道路,让后人有了追随的方向。”
“当时,在听闻昭文帝的宏伟想法后,赵渊与王阳明当仁不让,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份艰巨的差事。
赵渊是大乾的儒学泰斗,本可以安享晚年,却选择为了大典奔波;
王阳明是心学大家,本可以闭门讲学,却选择带着弟子走遍天下寻访孤本。
而后那二百三十七位文人,亦是被昭文帝的雄才大略与远大抱负所打动,自愿加入进来——他们中有世家子弟,放弃了优渥的生活;
有寒门学子,放下了科举的梦想;有年老的学者,不顾身体的衰老。
他们用手中的纸笔,如战士般顽强而执着地与整个守旧的世道对抗,硬生生扛住了如山般的压力,熬过了二十二年的漫长岁月。千年后的今天,他们理应永垂不朽!他们的名字,理应被每一个大乾人记住!”】
弹幕纷纷发言。
[家人们谁懂啊,看到昭文帝时期那些文人克服万难统一学问,就想起9月3号阅兵,先辈们历经艰苦抗战赢来胜利,和这些文人坚守二十二年编撰大典,都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太震撼了!]
[可不是嘛,昭文帝提出统一学问的想法,就像当年先辈们立下抗战胜利的目标,都是明知艰难还毅然前行。后来那些文人努力实现,跟抗战先辈用血肉换来胜利一样,都值得铭记!]
[我觉得二者很像,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