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80小说网 > 武侠仙侠 > 我千古一帝的身份,被曝光了 > 第204章 文华殿

第204章 文华殿(2 / 3)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好书推荐: 穿越到女频世界潇洒去 全族!供我科举 带狗也能C?我走了C给我看看 好甜!妈咪的味道爹地好喜欢! 病娇女帝强娶我,气得师尊黑化了 娱乐:我从不吃软饭 我都元婴期了,你跟我说开学? 零零后野小子刁蛮千金,纵横股海 开局一座仙朝,无限融合仙人长老 大明,从带朱元璋逛紫禁城开始

典,传学问于百姓。

今臣有一事相托:臣门下弟子三百,其中二十人精通农、医、墨、算之学,可接替臣之职,继续增补大典、传播知识。名单附后,望陛下任用。

臣此生无憾,唯愿大典永传,学问利民,不负陛下所托,不负百姓所盼。臣王阳明,顿首再拜。”】

博主感叹道【“这位老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心中挂念的仍是国家的教育事业,仍是百姓的生活福祉,仍是《天下大典》的传承与发展。”】

博主接着读这封信【“‘老臣这辈子,教过三千弟子,参编过一部大典,此生最庆幸的,便是未曾守着儒家的陈旧理念,而是有幸追随陛下,见识到了真正的‘天下学问’。

往后,弟子们会继续教导百姓读书识字,接着补全大典。

陛下无需担忧文脉会断——因为百姓对知识的渴望,便是文脉延续的根基,只要百姓需要它,它便断不了。’”】

这段话,后来被刻在大乾全国各地的学堂门前,成为大乾教育的座右铭。

指引着无数读书人“学问利民”的方向,也深刻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唯有为人民服务的学问,才能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东宫,袁泽看着信件的内容,眼眶也红了。

他想起天幕上未来自己和王阳明相处的日子,想起王阳明带着弟子走遍天下寻访孤本的身影,想起他病重时还在修改医书的样子。

他对着诸葛明感叹:“阳明先生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有这样的贤臣,是大乾之幸,是百姓之幸。”

诸葛明点头:“是啊,先生的精神,会永远激励着后人。”

【昭文帝收到信后,在书房中独坐了许久,神情凝重而又充满感慨。

他手里握着那封信,反复翻看,仿佛能从字里行间看到王阳明那苍老却坚定的面容。

随后,他让人将信小心翼翼地放进《天下大典》的开篇卷里,并在旁边加上一句批注:“先生之学,在于利民,而非守成;天下之学,亦当如此。”】

【这份手稿,至今仍保存在国家博物馆,成为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

它不仅记录了一位臣子对国家的忠诚、对百姓的牵挂,更记录了一位帝王对学问的认知、对百姓的初心。

静静见证着那段君臣相得、携手共谋教育大业的佳话,也见证着大乾文脉从“垄断”到“普惠”的伟大变革。】

博主停下话语,目光缓缓扫过光幕外静静聆听的众人,语气中满是感慨:【“后来的历史,大家都有目共睹。

昭文帝袁泽最了不起之处,并非仅仅统一了文字,也不是编修了《天下大典》——这些固然伟大,但更伟大的是,他让‘学问为百姓用’这个理念,深深扎根在了每一个大乾人的心中,成为了大乾的精神基因。”

“从那以后,大乾再没有‘哪家学问是正统,哪家是异端’的无谓争论——大家不再纠结于‘这是儒家的学问,那是墨家的学问’。

不再执着于‘这是贵族的知识,那是平民的技巧’,只关心‘这学问能不能让我吃饱饭’‘能不能让日子过得更好’‘能不能让国家更加安稳’。

这种务实的学问观,让大乾的知识传播速度大大加快,让无数实用的技术得以推广,让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这种注重实际效果的学问观,犹如一股春风,吹遍了大乾的每一寸土地,影响了大乾数百年的发展历程。

正是这种学问观,让这个王朝始终保持着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让大乾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繁荣、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学宫之中,那位白发老儒看着光幕,缓缓说道:“‘学问为百姓用’,这才是学问的真谛啊!

以前我们总想着‘为学问而学问’,却忘了学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百姓过得更好。昭文帝陛下,真是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他的学生们纷纷点头,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新书推荐: 唐仙 村姐 封神:我是比干,阳谋大师 退!假千金的道侣们赖上真千金了 橘猫主神的铲屎日常 长生家族,从十七岁成为家主开始 年代:缺德反派们长命百岁了 恶毒女修娇又软,反派大佬顶不住 废土霍格沃茨:从交界地来的女巫 天命反派,我的妻子是未来魔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