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撒了一地。
魏征闻言,眉头紧锁:
"此等评价,未免太过偏颇!赵太傅虽性子古板,但若论学识,朝中能及者寥寥,何来'乏育人之才'一说?
"
史官的一支笔,向来厉害,能左右他人声誉,黑的能说成白的,白的也能写成黑的。
赵渊一想到自已辛辛苦苦教学生,最后落得个
"乏育人之才
"的评价,心中就怒火中烧,恨不得穿越到那个史官面前,跟他理论理论。
博主虽看不到赵渊的反应,但听着自已的描述,也觉得这史官有点过分,没忍住咧开嘴笑了起来,露出两颗小虎牙:【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昭文帝在治国、打仗这些方面都挺优秀的,但在文化学识方面稍微差了点。
那这应 怪谁呢?自然就有人把锅甩到他的老师赵渊身上,说他教得不好。】
"本官学富五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岂会教不好一个学生?这史官简直是信口胡诌,一派胡言!
"
赵渊气得吹胡子瞪眼,胸口剧烈起伏着,
"太子殿下只是心思不在这上面,若是他肯用心,何愁学不会?
"
赵渊坚信,假以时日,昭文帝在学问上就算不能超越他,也绝不至于被后人诟病在文才方面不足。
毕竟,有他这样的老师悉心教导,那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
博主紧接着解释道:【当然,这种说法其实有点迁怒和误伤了。
归根结底,还是昭文帝自已对咬文嚼字的东西兴趣缺缺,更愿意把时间花在研究兵法、琢磨朝政上,这可不是赵渊老师的过错。
就像有人天生喜欢画画,有人就喜欢踢球,总不能逼着喜欢踢球的人天天画画吧?】
听到这话,赵渊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些,端起夫人递过来的茶水喝了一口,心里稍稍舒坦了点:还算这后世小子说了句公道话。
长孙皇后颔首道:
"泽儿向来如此,认准的事才肯下功夫。治国打仗是他的心头事,学问上稍显松懈,也在意料之中。
"
天玄帝亦道: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只要他能守住这江山,护好百姓,字写得差点又何妨?
"
然而,博主接下来的话,又让他的表情再次崩塌,一口茶水差点喷出来:【唉,但谁叫他只有昭文帝这一个学生呢?教出的学生被人说学问不行,那老师肯定得跟着受牵连啊。】
【教了几十年,学生在诗词歌赋上确实没留下啥拿得出手的作品。更让人笑哭不得的是,有一次昭文帝在朝堂上引用典故,把出处说错了。
结果被史官白纸黑字记录下来,成了后世文人茶余饭后的笑谈,哈哈哈哈......也难怪他这个老师要被众人指责了。】博主一边说,一边摊开双手,笑得前仰后合,眼泪都快笑出来了。
大乾众人听闻,皆震惊不已,交头接耳的声音更大了:
"昭文帝陛下还会说错典故?
"
"这......这要是被那些酸文人知道了,确实会被笑话。
"
"赵太傅也不容易啊,教这么个学生。
"
"话也不能这么说,昭文帝陛下在治国上厉害就行呗!
"
袁泽脸上一热,嘟囔道: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说了,记错典故又不影响打仗治国。
"
诸葛婉笑着打趣:
"太子哥哥,以后引用典故可得小心啦,不然会被后人笑的。
"
赵渊只觉胸口一阵闷痛,像是被一块大石头压住了,一口气堵在嗓子眼,上不来下不去,眼前阵阵发黑,险些晕过去。
他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