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次注意”。
别说带队伍打硬仗了,就是日常协调战术,都能把人磨得没心气。开协调会的时候,下属说:“把机枪班往前挪五十米,能罩住更大的地方。”他皱着眉摆手:“老规矩用了这么多年,改它干啥?”下属又说:“给侦察兵换个新通讯器吧,免得在林子里断联。”他又拿“经费紧”搪塞——好像所有改进,都是跟他的“权威”作对似的。
陈树生见多了这样的队伍:帐篷里天天喊“团结一心”,可训练的时候各排凑不齐人,任务下来先互相推,一遇风险先想怎么免责,半点拧成一股劲的样子都没有。不是底下人不想团结,是领头的从没把“责任”当回事——功劳来了先往自己兜里揣,出事了先把下属推出去。人心散了,队伍就像没根的草,风一吹就散。
说到底,队伍散不散,根儿就在领头的身上。领头的光想着自保、抢功,哪怕人再多,也不过是一盘散沙。你说这样的队伍,能打硬仗吗?能守得住阵地吗?答案明摆着。
在这样日常的职场图景里,有一类人总透着一种简单明了的假象,让人轻易陷入认知的误区。
会议桌前,他们待人接物永远带着几分程式化的温和。
指尖夹着的钢笔,会随着他人的发言节奏,在笔记本上轻轻点着,力道均匀,频率稳定,仿佛那支笔不是书写工具,而是配合他人话语的道具;目光落在发言者身上时,眼神里总装着恰到好处的专注——既不会过于炽热显得刻意,也不会涣散显得敷衍,连眨眼的频率都像是经过计算,恰好能让你觉得,你说的每一句话都精准落在了他心里。
偶尔有人提及棘手的工作难题,他会微微颔首,嘴角勾起一抹浅淡的弧度,那笑意不深不浅,刚好能传递出“我在认真倾听并理解你的难处”的信号,却从不会在此时贸然接话,避免陷入具体事务的纠缠。
汇报工作时,他们的措辞更是四平八稳的套话。
谈及项目进展,多是阶段性成果显着,后续仍需稳步推进之类的表述,既不夸大成绩,也不回避潜在问题,却从不会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或明确的判断;提及团队协作,总会强调成员各司其职、配合默契,将功劳巧妙分摊给众人,既不抢风头,也不单独突出某个人,更不会让自己成为焦点;就连偶尔聊起职场中的权位与声誉,他们也会带着几分刻意的淡然,语气平缓地说一句行业内变数颇多,能做好手头事便已足够,仿佛这人世间的权位高低、声誉好坏,于他而言不过是转瞬即逝的过眼云烟,毫无追逐的必要。
你若只看这表层的言行,很容易被这份温和与淡然迷惑。
会觉得他通透豁达,不执着于名利,与人相处时没有复杂的算计,甚至会生出此人无甚复杂心思,是个好共事的伙伴的错觉。可若你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他的温和里没有真实的温度,专注的眼神中缺乏共情的波动,那些看似淡然的话语,更像是精心打磨过的盾牌,既挡住了他人的试探,也掩盖了自己真实的想法。
他用这样一层看似简单的表象,将自己包裹在安全的壳里,既不轻易暴露内心,也不与他人产生过深的交集,在复杂的职场关系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却也让这份简单,成了最不简单的伪装。
在他们构建的价值序列里,天地间通行的公理道义,团队共同的进退荣辱,皆需为自身利益让步,任何可能触及个人得失的事物,都要被置于次要位置。
于他们而言,所谓天大地大,从来都只是自身利益最大。
责任与对错的边界,在其认知中早已失去了固定的轮廓,沦为可随意伸缩的橡皮筋。
每当工作中出现需要承担责任的状况,这边界便会被拉得极宽,宽到能将自己完全摘出事件之外,哪怕问题的根源与自己的决策密切相关,也能找出诸多看似合理的借口,将责任推给客观环境或是下属;可一旦出现有利可图的机会,这边界又会瞬间缩得极窄,窄到连下属熬夜奋战换来的功劳,都要被巧妙地裹进自己的统筹之功里,仿佛所有成绩的取得,都源于自己的指导与规划,与他人的努力毫无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