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宗族私兵不过千人,远不足以与曹军抗衡。
更重要的是,伏完清楚董承为人“志大才疏,好谋无断”,此前多次参与密谋均以失败告终,与他合作风险极大。
经过数夜的辗转反侧,伏完最终拒绝了董承的请求。
他对董承说:“今曹操势大,未可轻动。若事机不密,恐累及圣躬与皇后,愿公三思。”
为了表明立场,伏完甚至主动向曹操的谋士荀彧透露了董承的一些“不轨言行”,但隐去了衣带诏的核心内容——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既想撇清自己,又不愿彻底出卖董承,暴露了他内心的矛盾。
建安五年正月,衣带诏事件败露,董承及其同谋者被满门抄斩。
更令人震惊的是,曹操不顾汉献帝的哀求(董贵人当时已有身孕),执意诛杀了董贵人。
消息传到伏府,伏完彻夜未眠,他知道,下一个可能就是伏氏家族。
董贵人之死让许昌宫城笼罩在恐怖之中。
伏皇后亲眼目睹了曹操的残忍,也感受到了丈夫汉献帝的绝望。
这位年仅二十岁的皇后,虽身处深宫,却有着远超常人的勇气。
她决定不能坐以待毙,于是在一个深夜,秘密写下一封书信,派心腹宦官送到伏完手中。
这封被后世称为“伏后密信”的文书,如今已无原文传世,但《后汉书·皇后纪》记载了其核心内容:“操残逼帝室,擅杀董贵人,今又欲图害宗室,若不早图,汉室必亡。父为国家元舅,当思救国之策,毋令后世笑我父女无能。”
信中不仅控诉了曹操的暴行,还明确要求伏完策划诛杀曹操。
接到密信的伏完,内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女儿的决绝让他既欣慰又恐惧——欣慰的是伏氏有女如此,恐惧的是这封信一旦泄露,整个家族都将万劫不复。
他将密信反复读了数十遍,泪水浸湿了信纸。
作为父亲,他不忍让女儿独自面对危险;作为汉臣,他无法坐视汉室倾颓;但作为家族的掌舵人,他又不敢拿百余人的性命冒险。
伏完开始暗中联络一些对曹操不满的旧臣,包括议郎赵彦、少府耿纪等。
他们多次在伏府秘密会面,商议对策。
赵彦提出“借孙权、刘备之力,内外夹击”的方案,认为可以派使者联络江东的孙权和荆州的刘备,让他们出兵攻打许昌,同时城内举事响应。
但伏完认为此计过于冒险——当时孙权、刘备虽与曹操为敌,但远水解不了近渴,且使者往返途中极易被曹操察觉。
耿纪则建议“利用祭祀之机,诛杀曹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赤壁战败后返回许昌,按惯例要到太庙祭祀祖先。
耿纪认为可以在太庙埋伏刀斧手,趁曹操行礼时将其斩杀。
伏完起初同意了这个计划,并开始暗中联络太庙的守卫将领。
但在行动前夕,他得知曹操早已料到可能有人行刺,祭祀时带了许褚等贴身护卫,且太庙周围布满了便衣士兵。
伏完再次选择了退缩,以“时机未到”为由中止了计划。
多次谋划失败,让伏完的身体日渐衰弱。
他患有多年的哮喘病,在忧思与恐惧的双重折磨下,病情愈发严重。
建安十四年(209年)冬,伏完在许昌的府邸中病逝,享年五十八岁。
临终前,他将那封伏后的密信烧毁,对儿子伏典、伏德说:“我一生谨慎,未能报国,愧对你妹妹,也愧对汉室。你们日后当以家族存续为重,勿涉政事。”
伏完的去世,让伏氏家族失去了主心骨,也让伏皇后失去了唯一的外援。
此时的她,或许还不知道,父亲临终前烧毁的只是密信的副本,原件早已被曹操的眼线截获,只是曹操为了等待合适的时机,一直没有发作。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已彻底平定北方,进位魏公,加九锡,权势达到顶峰。
他认为铲除汉室最后的象征——伏皇后及其家族的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