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伊沐的银行账户短信提示音响起的时候,她正对着电脑屏幕上一张复杂的设计图发呆。屏幕的光映在她脸上,有些疲惫,但眼神却亮得惊人。她拿起手机,屏幕上简短的字样让她长长地、无声地呼出了一口气。
“【xx银行】您尾号xxxx的储蓄卡账户8月29日21:28转账收入人民币.00元,活期余额.79元。”
两万块。
这个数字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的不是狂喜的涟漪,而是一种沉甸甸的、近乎于真实的踏实感。这笔钱,是她过去大半年,用无数个不眠之夜、一杯杯速溶咖啡和无数次在自我怀疑与咬牙坚持之间反复横跳换来的。
她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那些被压缩成“两万块”的时光,像电影快放一样在眼前闪过。
最先浮现的,是英语竞赛的场景。那不是一场简单的考试,而是一场持续数月的拉锯战。作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她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图书馆里,那本厚厚的《高级英语词汇速记》被她翻得起了毛边,每一页都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密密麻麻的笔记。清晨六点的校园,天刚蒙蒙亮,她已经在湖边的长椅上,用略带沙哑的嗓子跟读bbc的新闻录音,试图模仿那地道而陌生的语调。
备赛的日子里,她的世界被缩小到了几个固定的坐标:宿舍、图书馆、食堂。室友们讨论着新上映的电影、周末去哪里逛街时,她塞着降噪耳机,整个世界里只有听力材料里那些飞速流淌的词句。她记得有一次,为了搞懂一个复杂的虚拟语气用法,她在网上查了整整三个小时的资料,从语法论坛到语言学论文,直到头痛欲裂,才终于弄明白。那种攻克难关的瞬间快感,是任何娱乐都无法比拟的。
竞赛那天,她坐在考场里,手心全是汗。面对着那些刁钻的阅读理解和要求极高的即兴演讲题目,她的大脑飞速运转,将过去几个月积累的知识点像拼图一样一块块组合起来。走出考场时,她感觉身体被掏空,但心里却有一种奇异的安宁。后来,当辅导员告诉她获得了一等奖,奖金五千元时,她只是平静地点了点头。那一刻,她觉得,那五千元,买的是她那段心无旁骛、只为一个目标燃烧的青春。
紧接着,是大学生创业竞赛。这比英语竞赛要复杂得多,也“现实”得多。它不再是单打独斗的知识储备战,而是一场对综合能力的极限考验。她作为项目的核心成员,几乎承担了所有商业计划书的撰写和市场调研的工作。
她还记得,为了验证项目的可行性,她和团队(尽管在小说里不能出现名字,但那些并肩作战的身影清晰地刻在她的记忆里)顶着烈日,在城市的商业区里做问卷调查。被拒绝是家常便饭,有人不耐烦地挥手,有人投来怀疑的目光。她曾一度感到沮丧,甚至怀疑自己的项目是不是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每当夜深人静,她打开电脑,看着那份还只是个框架的计划书,一种不服输的劲头就会重新燃起。
她自学了财务报表分析、市场营销模型、用户画像构建……那些她从未接触过的领域,像一座座大山横亘在她面前。她啃着一本本砖头一样厚的专业书,在网上看公开课,向商学院的学长学姐请教。无数个夜晚,宿舍的灯都熄了,只有她桌上的台灯还亮着,键盘敲击的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她反复修改着计划书的每一个字,推演着每一个可能遇到的风险,优化着每一个商业模式细节。
答辩那天,她站在台上,面对着台下由企业家和教授组成的评委团,清晰地阐述着她的理念、数据和未来规划。她不再是那个只会埋头苦读的学生,而是一个充满激情和理性的“创业者”。当评委们提出尖锐的问题时,她沉着应对,用充分的准备和自信的回答化解了一个个难题。最终,他们的项目获得了省级银奖,奖金一万元。拿到证书和奖金的那一刻,她觉得,这一万元,是对她走出象牙塔、第一次尝试用商业思维解决现实问题的勇气和智慧的肯定。
最后,是设计类竞赛。这或许是三个竞赛里,最让她感到快乐,也最让她感到痛苦的一个。快乐在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