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满足安全航行要求。”
张弛听到这话,心里感慨。
如今的白鹰,有着世界上最多的,经验最丰富的产业工人。
谁又能想到,仅仅几十年后,白鹰竟然去工业化到了那种地步?
“从铺设龙骨到今日下水,总共用了六个月时间。”
张弛率先鼓掌,周围众人立刻跟上。
“虽然跟白鹰战时42天造一条‘自由轮’的度还有差距,但作为我们南洋的第一艘万吨轮,这个度,我已经很满意了。”
李振邦接着报出一连串数据:
“空载排水量675o吨,满载吨,载重量正好吨。”
“动力用的是从白鹰进口的全套燃油锅炉和三胀式蒸汽机,输出功率25oo马力,设计航能到11节到115节。”
“续航力达到海里,横跨太平洋一个来回都绰绰有余。”
他还特意提到了为适应南洋特色做的改进:
“考虑到咱们这地方热,特别优化了船员舱室的通风,还给高级船员舱装了自产的空调。”
“考虑到咱们很多港口设施还不完善,增加了吊杆和轻型起重机的数量,方便装卸。”
“船底水线以下,用了自行研的,效果更好的防污漆,专门对付热带那些蛀船虫。”
张弛认真听着,不时点头。
听完介绍,他问道:“李厂长,我记得你们同时还在搞一个远洋渔船的项目?进展如何?”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咱们南洋海岸线长,未来的海洋资源开,离不开性能好的渔船。”
李振邦立刻回答:“大统领说的没错。”
接着他让工作人员拿来另一套图纸进行展示。
“这是我们设计的‘南洋-1ooo型’远洋渔船,原型参考了白鹰的‘b型’海军拖网渔船,结构非常坚固。
采用全焊接钢质船体,动力计划用引进的白鹰通用g278a型柴油机,大约1ooo马力,比蒸汽机更适合渔船。”
他重点强调了其核心功能:
“最关键的是,我们给它设计了强大的冷藏能力,配备了仰光第一家电制造厂专门制造的氨吸收式制冷机组,有大型冷藏鱼舱。
能在海上就对渔获进行初步加工、急冻,相当于一艘小型的海上加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