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
好在这会儿,爱琴海和黑海沿岸的海盗,也衰落了不少。小亚的突厥牧民,虽然也有兼职当海盗的,但显然不太专业。虽然人多,却连打这点舰队都费劲。所以,也就这么一直凑乎着……
至于紫帐汗国,干脆长期没有海军,充其量只有沿河的一些运输船。仅有的舰队,还是当初进入大都之后接管的。后来国家逐渐兴盛起来,为了维持黑海的贸易安全,不依赖意大利人,才开始扩建水师,在大都组建舰队,堵住马尔马拉海。不过,最多也还是几十条船的规模。
舰队里的桨手,大多是希腊人——不是大都城里,那些靠着祖产,天天无所事事,到处喝茶、唱戏剧、写文章吹牛打屁的“希腊人”。而是在摩里亚地区,那些日子并不富裕,经常要出海讨生活的、真正意义上的希腊人。
摩里亚就是古代的伯罗奔尼撒。当地沿海的希腊人,从荷马的时代,就开始划着桨帆船,四处航行了。直到现在,那里都在提供优秀的桨手。按郭康的记忆,在他们那边的历史上,一直到奥斯曼时期,苏丹都在沿海的希腊人社区里,登记桨手,雇佣他们作战。
虽然因为后世蛮族,喜欢认希腊人当精神祖宗,盛赞他们的伟大,但希腊本土其实并不富裕。因此,人口稍微多一些,大家就只能冒着危险,出海讨生活。可能就是这样的环境,才让他们养成了这种风俗吧。
紫帐汗国刚刚南下控制希腊地区的时候,当地的情况还很混乱。西方来的拉丁领主和佣兵,四处横行无忌,本地土匪也十分猖獗,整个希腊地区本来就多山,这下更是成了个土匪窝。后来,紫帐汗国出兵赶走了拉丁人和佣兵团伙,剿灭了大部分土匪,在山区劝农,推广棉花、橄榄等经济作物。沿海地区,也组织起来,由官府租借工具,进行渔业生产。这样,才把当地稳定下来。
生活稳定之后,当地人也开始有了精神追求。大概在巴西尔三世执政时期,摩里亚地区兴起了“战士公社”运动。这种组织,最开始是山民之间的简单互助团体。有时候,也会用来组织人手,参与斗殴,在山间进行抢水之类的有活力行动。后来,这个风俗传到了雅典,又传到了大都,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
这个时候,紫帐汗国的统治已经十分巩固,学者们接受现实的同时,开始思考一个描述起来很简单,但解释起来却十分复杂的问题:罗马到底是什么?
在以往,这个问题是不需要思考的。大众普遍认知里,自己就是罗马人,而希腊人干脆是个骂人的话,意思和“异教徒”差不多。至于为什么这样,大伙儿基本上都是文盲,也不会去想的。
但是,紫帐汗国因为自身传统问题,特别重视教育,而且莫名地重视历史教育。随着这种教育的推广,更多人的脑子活络起来,开始审视自己和家乡的历史。
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在乡学或者军团里,接受过公共教育,会汉字,懂一些希腊语。他们都参加过军队,之后则成为军中或者地方上的基层骨干人员。因此,既懂得基本的历史知识,也很了解家乡和其他地方的情况。
他们迫切需要知道,自己的家乡,有不同的名称,建立过不同的国家。尤其是北方,有些地方,甚至从来没被古罗马统治过。这些政权,和罗马有什么关系?这些地方的人,为什么是罗马人?各地的语言,也都不太一样,那这些希腊语、保加利亚语,和拉丁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