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没有解决的“故步自封”。
“即便是你们建立了月表基地又怎么样,结果连屁股都照顾不好……”
摇头轻叹之余,李毅安抽了一截纸,入手的手感一言难尽,粗糙且厚实……这就是苏联。
好吧,这也很苏联!
过度偏重于重工业的发展,而相对忽视了民生需求,使得苏联在科技军力上虽显赫一时,却在满足人民日常生活基本需求上显得捉襟见肘。
卫生纸的匮乏,不仅直观地暴露了物质资源的不足,更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状态与社会管理理念上的缺失。
“要不然,和苏联谈谈向他们出口一些卫生纸生产线呢?”
李毅安之所以会冒出这个念头,不是想要帮助苏联,而是……为了用了一些尽可能不值一提的东西,从苏联换取技术或者SEA所需要的重型机械设备。
尤其是技术,苏联其独特的一些技术,在军事领域尤其如此,只不过苏联严苛的保密制度,让那些技术一直敝帚自珍,不为外界所知。
但是在苏联解体后,在美国一方面从苏联大量挖人,挖走了超过10万技术工程人员的同时,还以合作研究的方式来以极低的价格获取苏联研究所的研究服务。
有一个最典型的技术:增强玻璃纤维缠绕与金属加强技术。这样的技术可以在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缠绕工艺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表面上看起来,这一技术是应用于大型固体火箭的,可到了美国之后,波音与相关机构合作,将其进一步应用于飞机制,也就是碳纤维缠绕机身。
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项技术,从中可以看到,苏联的很多技术,因为与军事工业有联系,所以一直处于高度保密之中,而李毅安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撬开苏联的保密大门,获得他们的一些技术。
相比于技术换技术,李毅安更倾向于用成套的工业机械换技术,毕竟,工业机械仅仅只是机械而已,不会对苏联的实力提升多少。
当然,也不能这么说,工业机械,尤其是民用工业机械,不仅可以增强国力,而且可以最大限度上增加苏联人的幸福感,至少,可以改变苏联人会将卫生纸当作嫁妆,还摆在最显眼的位置,以彰显其地位的尴尬境地。
就在李毅安盘算着要用卫生纸,不对,是用卫生纸设备换苏联的高精尖技术,并且开始了对苏联的考察,同时等待苏联官方批准他与赫鲁晓夫的会面时——和往常一样,李毅安首先去了导师格勒,毕竟,那里是苏联最大也是最繁华的城市,除了莫斯科,就数它了,论繁华程度甚至还稍在莫斯科之上。
所以,一直以来,导师格勒都是各国访问俄国的第二站。
前往导师格勒,李毅安并没有乘飞机,而是乘坐高铁——苏联的高铁。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苏联已经成为世界第一高铁大国,不仅用高铁将莫斯科和导师格勒连接在一起,还修建了莫斯科基辅,莫斯科到明斯克,甚至就连莫斯科到阿拉木图高铁也在修建之中。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