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学的教授也凑了过来,“结体方正,蚕头燕尾,是典型的汉隶风格。
但它的笔画之间,又带着一丝唐代‘开元通宝’的遒劲。
这是……这是融合了汉唐两代钱币书法的精髓啊!”
刘楚微笑道:“先生好眼力。
当初设计这枚铜钱时,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让游客拿在手里,能第一时间感受到,一种独属于华夏的、厚重的历史感。”
“不止是字体,”
材料学专家也拿起一枚,用指甲在边缘轻轻一刮,又放在耳边轻弹了一下,出一声清越的嗡鸣,“这材质也不是普通的黄铜。
里面应该是掺杂了少量的锡和铅,所以它的色泽,才会呈现出这种古朴的青黄色,声音也更为清脆。
妙,实在是妙啊。”
刘-楚没有急着介绍下一样,而是留了足够的时间,让这些泰斗们,去自行“掘”
这一枚小小的铜钱里,所蕴含的无数细节与匠心。
“刘园长,”
何镜山教授抚摸着那枚铜钱上清晰的轮廓,感叹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光是这一枚小小的铜钱,我便能看出,你们做事的态度了。”
“见笑了。”
刘-楚再次伸手,从匣中,取出了几样更为贵重的东西。
是三锭大小不一的银元宝。
“这是我们的大额货币,纹银。
分一两、五两、十两三种规格。”
当这三锭银子被放在桌上的瞬间,所有人的呼吸,都为之一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它们太“真”
了。
那种光泽,并非是现代镀银工艺那种刺眼的、贼亮的白,而是一种内敛的、温润的、如同月光般柔和的亚光色泽。
银锭的表面,带着一种手工浇铸时,自然冷却后形成的、细微的波纹。
最让专家们感到震撼的,是银锭底部,那几个清晰的、用篆体刻下的印章。
“青瑶山庄”
。
“库银”
。
“足色”
。
“这……这简直……”
一位专攻古代金银器鉴定的老教授,激动得说话都有些结巴,“这形制,这戳记,这包浆的质感……除了分量不对,几乎与我在博物馆库房里见过的、明代官铸的库银,一模一样!
刘园长,恕我冒昧,这……这究竟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这个问题,问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若是真银,那这成本,简直是天文数字。
若不是真银,那又是何种神仙工艺,能将其模仿到如此以假乱真的地步?
“先生们不必猜测。”
刘楚坦然地拿起那锭最大的、足有婴儿拳头大小的十两银锭,在手中抛了抛。
“它们,并非纯银。
而是一种以锌为主,混合了少量镍与银的特殊合金。”
“之所以选择这种合金,”
他看着众人,真诚地说道,“并非单纯为了节约成本。
而是因为,经过我们上千次的配比实验,只有这种比例的合金,才能在重量、色泽、质感,乃至于金属之间碰撞的声音上,最大程度地,还原古代官银,那种独有的、沉甸甸的‘手感’。”
“我们希望,当一位游客,将这锭银子握在手里时,他能感受到的,是一种历史的‘分量’。”
这番话,让在场的所有专家,再次,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为了一个“手感”
,进行上千次的配比实验。
这种已经近乎于“变态”
的、对细节的偏执追求,再一次,刷新了他们对青瑶山庄的认知。
那位经济学教授,更是听得双眼放光。
他喃喃自语:“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它不仅仅是代币,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高品质的文创产品!
游客兑换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