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水渗入泥土,留下深色的印记,空气中弥漫开一股肃穆的气息。
随后,杨炯又取出准备好的香烛。
按照祭礼,他先点燃了三炷上好的沉水香,双手持香,于墓前躬身三揖,然后将香稳稳地插入香炉之中。
青烟袅袅升起,笔直如线,在七彩的光晕和山风的吹拂下,变幻着形态,最终散入葵花田上空。
李淽也跟着上前,默默地行了礼,将一束刚刚在山脚下采撷的、带着露水的野花,轻轻放在墓碑旁。
做完这一切,李淽见杨炯凝立在墓碑前,身形挺拔如松,目光深邃,久久不语,似已沉浸在了往事回忆之中。
她嘴角几不可察地勾起一丝极淡的微笑,那笑意中有关切,有了然,或许,还有一丝如释重负。
李淽轻移莲步,走到杨炯身侧,柔声道:“你在此多陪七妹说说话吧。
我去山顶的紫金观寻观主一趟,将你方才吩咐的,关于这片葵花田的事情仔细交代一番,也好让他们日后更加尽心。”
说罢,也不等杨炯回应,便迤逦转身,杏黄色的裙裾在青翠的葵花苗间划过优美的弧线,款步姗姗,身影很快便消失在繁茂的葵花田深处,向着更高处的道观方向而去。
此刻,山巅之上,七彩光晕流转之下,唯余杨炯一人,面对这座孤寂的新坟。
杨炯的目光再次落在那冰冷的墓碑上,“李葵”
二字仿佛带着某种魔力,将他的思绪拉入了回忆的漩涡。
他与李溟,也算从小长大,可交集却似乎并不多。
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那几次难得的对饮。
一次是在皇城乱后,李溟被火炮打碎了自信心,在酒楼借酒消愁。
还有一次,便是长亭送别,李溟被自己算计威胁,赌气饮酒,呛得满脸通红,那气闷嘟嘴的娇憨模样,与平日那位叱咤风云、令南疆诸国闻风丧胆的白女将军判若两人。
那一幕,不知为何,就这样清晰地刻在了杨炯的脑海深处。
细想起来,两人之间,似乎并无太多风花雪月,更多的,是立场不同所带来的算计与博弈。
南疆,同样也是他杨炯布局经营的重点区域,每次大的谋划,似乎总免不了要“坑害”
这位精明又棘手的女将军一番。
或是利用监军来拆分她朱雀卫的权力,或是在用火器,粮草限制她的动作和野心。
可奇怪的是,在这充满算计的交锋中,他对李溟,除了对手间的忌惮与欣赏,竟也渐渐生出了一丝别样的情愫。
是怜其才华被身份所困?是敬其用兵如神、忠义两全?还是……单纯地被那个在醉酒后流露出真实情绪,倔强又脆弱的女子所吸引?
杨炯自己也说不清,或许都有一些。
那抹白色的身影,那带着醉意、意态疏狂又隐含愁绪的眼眸,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在他心中占据了一隅之地。
若论杨炯对李溟的感情,或许“欣赏”
二字最为贴切。
他欣赏李溟的军事才华。
放眼整个大华,能称得上名将的女子屈指可数,而李溟一生大部分时光都镇守在南疆,对抗着虎视眈眈的邻国,守护着帝国的南大门。
若不是为了报答李泽与德妃那“雪中送炭”
的恩情,以她的理智与才智,恐怕绝不会轻易卷入这场注定凶多吉少的夺嫡之争,更不会落得如今这般,芳魂永逝,埋骨荒山的下场。
想她李溟,用兵何其神,覆灭南诏,不过数日之间,便以一系列眼花缭乱的穿插、分割、包围,将号称二十万的南诏大军打得溃不成军,迅攻破其国都。
更难得的是,她在战后能迅将南诏故土进行切割治理,使其再也无法形成统一的威胁。
这等战略眼光与执行能力,李淽那句“百年不遇”
的赞誉,绝非虚言。
有的时候,杨炯也不得不感慨古人所言“人有所优,固有所劣;人有所工,固有所拙”
实乃至理名言。
李溟在军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