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羊毛次之,麻布最弱;用不同大小的顿牟吸附同一物体——大顿牟吸附的数量比小顿牟多三成;将顿牟加热或冷却——加热后吸力增强,冷却后减弱。每一次实验结果,都被王充仔细记录在竹简上,字迹工整,连细微的差异也不放过。
一日,太学祭酒来崇文阁视察,见王充等人围着顿牟忙碌,便笑着问:“仲任(王充字),这石头有何值得深究之处?”王充取出一块顿牟,用丝绸摩擦后,吸附起案上的芥籽,解释道:“祭酒请看,此石名顿牟,西域音译,摩之能吸轻物,非神异,乃石之物理也。我欲将其记入《论衡》,以辨‘神石’之误,显自然之理。”
祭酒闻言赞叹:“你能从寻常奇石中探自然之理,实属难得!”王充点点头,继续在竹简上写道:“《论衡·乱龙篇》曰:‘顿牟掇芥,磁石引针,皆以其性然也,非有神相引也。’”他望着案上的顿牟,蜜色的光映在竹简上,似在为这段记载镀上一层实证的光芒。后来,《论衡》成书,“顿牟掇芥”的记载传遍天下,人们才知晓,这西域奇石的“奇能”,并非神赐,而是自然的物理之性,为东汉的学术探索,添了一笔务实的亮色。
上卷结语
从洛阳商市中被识出“掇芥”奇能,到染坊里净色显巧;从医馆中细制药粉,到太学书院里被研录成书——顿牟,这颗源自西域的音译奇石,在东汉的市井、工坊、医馆与书院中,渐渐褪去“神石”的外衣,显露出它“摩擦吸轻物”的物理本质。它不再是西域商队带来的异域玩物,而是融入中原生活、助力技艺与学术的“异珍”,为《论衡》的记载提供了鲜活的实证,也为后世对静电现象的认知,埋下了最早的种子。下卷之中,这颗带着“掇芥”奇能的顿牟,还将在东汉的边关、工坊、民间与域外,续写更多与“自然之理”相关的传奇。
上卷赞诗
西域商驼载顿牟,洛阳市上显奇谋。
郑玄观石识能掇,阿婆净色染绢柔。
医馆陈遵研药细,书院王充录篇悠。
摩丝吸芥非神异,物理天成韵自流。
东汉异珍传佳话,待看下卷续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