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了隋代人的日常与精神世界。
下卷赞诗
玉门关上狼魄辉,风沙难阻军情归。
大兴善寺鹿魄静,慈悲化解世人危。
洛阳工坊熊魄厚,佛座承得信仰巍。
扬州市井兔魄巧,一支簪暖贫家扉。
兽魄千姿藏善意,隋风万里载清辉。
莫道魂石无灵性,一片冰心照古微。
尾章兽魄千年照古今
千年后的南京博物院,“隋代兽魄特展”的展厅里,柔和的灯光如隋代的月光,洒在四块兽魄展品上——狼魄的银灰映着边关的风沙,鹿魄的浅黄透着寺院的禅意,熊魄的深褐承着工坊的匠心,兔魄的灰白裹着市井的温情。展柜旁,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正给孩子们讲解:“这些是隋代的兽魄,《隋书》里说它们是‘兽之灵凝为珀石’,古人觉得,每一块兽魄里,都藏着小动物的魂魄,能守护人们。”
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指着兔魄,好奇地问:“爷爷,这玉兔簪真的能让人生病好起来吗?”学者笑着点头:“在隋代,有个叫阿瑶的小姑娘,用它治好了母亲的失眠。这不是珀石真的能治病,是古人把对家人的爱、对善良的期待,都藏在了里面。”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头,伸手轻轻触碰展柜的玻璃,仿佛想摸到那千年的温柔。
展厅的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着隋代的场景:薛世雄在玉门关举起狼魄,智首禅师在松林放置鹿魄,周景在工坊雕刻熊魄,柳三郎在市井递出兔魄——每一个画面,都与展柜中的兽魄呼应,似在诉说着跨越时空的对话。一位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指着狼魄说:“你看,古代的将士用它守护边关,就像现在的军人守护我们一样。”
闭馆时分,最后一位观众——那位白发学者,仍站在熊魄展柜前。他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隋书》,指尖划过“兽魄”二字,眼中满是感慨。灯光下,熊魄的纹路与书页的字迹交相辉映,仿佛隋代的匠人、禅师、将领、小贩,都在这一刻,透过这颗兽魄,与他遥遥相望。
其实,兽魄从未真正“凝”在珀石里,它凝在古人对生灵的敬畏里,凝在对生活的热爱里,凝在跨越千年的善意与信仰里。只要还有人记得这些故事,记得古人的浪漫想象,这颗藏着兽魂的珀石,就会永远闪耀,继续在时光里,书写着属于“生命与温柔”的传奇。
总赞诗
隋代兽魄出西疆,非独虎魂映日彰。
狼护边关风沙远,鹿承禅意佛灯长。
熊魄厚承千钧力,兔簪轻暖百家肠。
商队载珍通异域,猎人敬兽守山冈。
药铺辨性施仁术,学士研源论典章。
千年过后魂仍在,一片冰心照古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