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语李馆长对话中外
法国巴黎卢浮宫的临时展厅里,中国虫珀与石珀在射灯下绽放着温润的光芒。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李书恒正站在一块“白垩纪恐龙羽毛虫珀”前,向法国古生物学家让·马克介绍:“这块虫珀来自中国辽宁,里面裹着的恐龙羽毛,是目前已知最完整的中生代羽毛标本,它的羽轴、羽枝结构都清晰可见,为鸟类起源研究提供了关键证据。”
让·马克凑近展柜,透过玻璃仔细观察:“太神奇了!我研究恐龙羽毛多年,还是第一次见到保存这么完好的标本。你们是如何发现这块虫珀的?”李书恒笑着讲述了科考队在辽宁琥珀矿区的发现过程——2023年,科考队在矿区进行抢救性发掘时,一位队员在清理矿石时发现了这块虫珀,起初以为只是普通的昆虫琥珀,用显微镜观察后才发现,里面裹着的竟是恐龙羽毛。
展厅的另一角,一块“清代乾隆款石珀印玺”吸引了法国珠宝设计师索菲亚的目光。印玺由整块石珀雕刻而成,印面刻着“乾隆御览之宝”,石珀的金黄色泽与印玺的规整造型相得益彰。“这块石珀的质地太细腻了,雕刻工艺也很精湛,中国古代匠人真是太有智慧了!”索菲亚赞叹道。李书恒接过话茬:“这块石珀来自缅甸,乾隆年间由贡品传入中国,匠人根据石珀的天然形态设计了印玺的造型,既保留了石珀的温润,又体现了皇家的威严。”
为了让外国观众更好地理解琥珀的价值,展厅还设置了“琥珀科学实验室”互动区——观众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不同年代的虫珀标本,通过三维投影看到琥珀形成的过程。一位法国小朋友在显微镜下看到虫珀里的古蚂蚁时,兴奋地拉着李书恒的手问:“爷爷,这只小蚂蚁睡了多久呀?它还能醒过来吗?”李书恒蹲下身,温柔地说:“它睡了几千万年啦,虽然不能醒过来,但它在琥珀里告诉我们,很久以前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这就是它的魔法呀。”
展览期间,中外学者还围绕“琥珀与古生态研究”展开学术研讨。李书恒团队与让·马克团队达成合作协议,计划共同对中国辽宁和法国南部的琥珀标本进行对比研究,探索中生代时期欧亚大陆的物种交流。“琥珀是跨越国界的‘自然文字’,它记载的远古秘密,需要我们共同解读。”李书恒在研讨会上说。
当展览圆满落幕时,李书恒站在展厅中央,望着那些跨越千年、跨越山海的琥珀。射灯的光芒洒在珀石上,虫珀里的远古生灵与石珀上的人文印记交织,似在谱写一曲跨越文明的赞歌。“这些琥珀,不仅是中国的珍宝,更是全人类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他轻声说,窗外的巴黎夜色与展厅的灯光交融,在珀石上留下了温暖的光影。
下卷结语
从实验室里解密远古生命的虫珀,到非遗工坊中绽放古今之美的石珀;从保护区里守护生态的珀石线索,到国际展台上连接文明的琥珀对话——虫珀以其“藏”的特性,承载着远古生态的密码;石珀以其“蕴”的特质,凝结着人文匠心的温度。它们在现代科研、非遗传承、生态保护、国际交流中焕发新生,证明了自然珍宝与人类文明的千年羁绊从未断裂。
下卷赞诗
实验室中探珀谜,蜥蜴携卵诉古昔。
非遗工坊丝嵌珀,金辉银韵映今时。
保护区里寻踪迹,虫珀为证护生机。
国际展中传佳话,中外共解珀中诗。
藏尽春秋皆学问,蕴满真意总相宜。
千年珀语今犹在,跨越山海续新辞。
珀语千年:虫藏春秋石蕴真·尾章
尾声珀光映古今薪火永相传
深秋的北京自然博物馆,“琥珀的时空之旅”特展正迎来最后一日。展厅中央的环形展柜里,陈列着从春秋到现代的二十余块琥珀——宋斋沈知微笔下的“古蜂虫珀”静静躺在锦盒中,明坊陆景年雕琢的“松鹤石珀”泛着温润的光,清山老林头珍藏的“珀蕨草虫珀”旁摆着晒干的珀蕨标本,民国苏曼卿守护的“云纹石珀”前立着当年的皮箱复制品,而现代陈教授研究的“白垩纪蜥蜴卵虫珀”,则通过全息投影实时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