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了摸一个名叫卡兰的男孩的肚子,男孩立刻皱着眉躲开,肚子胀得像个小鼓;再看男孩的舌苔,薄白而腻,指纹淡紫隐在风关——这在中医里是“脾胃虚弱,疳积内生”之证,吠陀则称其“卡法(湿气)过盛,阻滞脾胃”。长期干旱导致谷物欠收,孩童吃了陈粮,脾胃运化无力,食物积滞在体内,才会出现疳积。
祭司想起《妙闻集》中“琥珀温脾消食”的记载,可单用琥珀恐难化解积滞。他去村里的晒谷场,见老妇人在翻晒芒果核——拉贾斯坦的民间,常用芒果核煮水给消化不良的孩子喝,说能“化食积”。中医也认为芒果核“消食导滞、理气健脾”,正好能辅助琥珀健脾。
祭司取来琥珀块,用玛瑙研钵细细研磨,磨出的粉末细如金粉;又将晒干的芒果核敲碎,取内核研成粉,与琥珀粉按2:1的比例混合;再加入新采的野花蜜,蜂蜜“补中润燥”,能缓和芒果核的微涩,让孩童更容易接受。他将三者调和成金黄色的膏剂,装在陶罐里,每罐刚好够一个孩子吃七日。
“每日清晨,对着苏利耶升起的方向,喂孩子一勺膏剂,”祭司教妇人们用法,“喂的时候要念‘苏利耶护佑’,让孩子的心也跟着安稳。”他还特意叮嘱,不要给孩子吃生冷的瓜果,每日煮些小米粥,帮助脾胃恢复。
卡兰的母亲按祭司的法子喂药,第一日,卡兰就吃了小半碗小米粥;第三日,他不再腹泻,肚子也不胀了;第七日,他竟能跟着其他孩子在晒谷场跑着玩,脸色也有了淡淡的红润。村里其他孩子也陆续好转,不到半月,村落里又恢复了孩童的笑声。
妇人们带着孩子来谢祭司,还带来了新晒的芒果干。祭司接过芒果干,笑着说:“这不是我的功劳,是琥珀的温脾之力,是芒果核的消食之功,也是你们用心照顾孩子的结果。”他取出贝叶经,在之前的记载旁,又刻下“琥珀配芒果核、蜂蜜治小儿疳积”,并注上“拉贾斯坦民间芒果核用法,补《妙闻集》之未载”——口传的智慧,终于又一次被刻进了典籍。
第三回暑热炙肤疮疡起珀楝膏散热毒狂
拉贾斯坦的盛夏,太阳像个烧红的铜盘,烤得地面发烫,连空气都带着灼人的温度。村里的壮年汉子们要在田间劳作,裸露的手臂和小腿很快就起了疮疡:起初是红色的小疙瘩,接着红肿化脓,疼得钻心,有的还会溃烂,流出黄绿色的脓水,连衣服都不敢碰。
村民拉吉的手臂上长了三个大疮,溃烂处能看见红肉,他用布条裹着,却仍挡不住脓水渗出,夜里疼得睡不着,只能坐在火堆旁叹气。他的妻子去找祭司,哭着说:“祭司大人,再这样下去,拉吉就没法下地了,我们全家都要饿肚子了!”
维什努·普拉萨德祭司来到拉吉家,掀开布条,一股脓腐味扑面而来。他仔细查看疮疡,见红肿范围大,脓水黏稠,拉吉的舌苔黄厚——这是中医所说的“热毒壅盛,气血凝滞”,吠陀则称其“皮塔过旺,热毒外发”。暑热侵袭肌肤,热毒在体内积聚,不得宣泄,便化为疮疡。
祭司想起《妙闻集》中“琥珀解毒消肿,敷疮可愈”的记载,可热毒炽盛,单用琥珀恐难快速见效。他想起村外的印度楝树,楝树叶在印度传统中是“解毒圣物”,中医也认为其“清热解毒、杀虫止痒”,对热毒疮疡有奇效。
祭司带着弟子去村外采摘楝树叶,新鲜的楝树叶翠绿欲滴,带着淡淡的苦味。他们将树叶捣烂,取汁过滤;又将琥珀研成细粉,与楝树叶汁按1:4的比例调和,制成深绿色的药膏,药膏中既有琥珀的暖香,又有楝树叶的清苦,闻之能让人燥热稍减。
施治前,祭司先在陶盘中放些琥珀碎屑,用檀香熏烤,檀香的香气与琥珀的香气交织,他说这是“借苏利耶的光辉,激活琥珀的解毒之力”。熏烤毕,他用干净的麻布蘸取温水,轻轻擦拭拉吉的疮疡,将脓水清理干净,再用银勺挑取药膏,厚厚地敷在疮疡上,最后用无菌的麻布裹好。
“每日换一次药,换的时候要把脓水清理干净,”祭司叮嘱拉吉,“白天劳作时,尽量用布把疮疡遮住,别让太阳直射。”拉吉按祭司的法子换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