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珀光:梵音疗疾记
下卷
第五回风沙侵肺咳喘急珀贝虫草护高原
藏历木蛇年的冬春之交,藏北草原的风沙比往年更烈,卷起的沙砾打在帐篷上,如细密的鼓点。乃琼村的老牧民次仁,近来总咳得直不起腰——每到夜里,咳嗽声能穿透帐篷,痰中还带着血丝,连喝三碗酥油茶都压不住。藏医给开了止咳草药,可喝了半月,不仅没好,反而连呼吸都变得急促,稍一走动就喘得厉害。
次仁的儿子骑着牦牛,去哲蚌寺求见阿旺洛桑却丹,却被告知上师去山南弘法了,眼下由大弟子洛桑平措主事。洛桑平措虽年轻,却跟着上师学了十年医,对琥珀疗法早已熟稔。听闻次仁的病情,他立刻备好药材,跟着牧民赶往乃琼村。
帐篷里,次仁靠在羊毛垫上,脸色灰得像草原的冻土,嘴唇干裂,呼吸时肩膀微微起伏。洛桑平措坐在他身边,手指搭在腕上——脉象浮而无力,按之则散,这在中医里是“肺肾两虚,气不摄血”之证。藏北风沙大,次仁常年放牧,肺被风沙所伤,日久耗及肾气,肾气不足则不能纳气,才会咳喘不止、痰中带血。
“阿爷莫急,我有法子。”洛桑平措说着,从药囊里取出一个布包,里面是研磨好的琥珀粉——这是上师临走前交给她的,特意选了通透的金珀,比血珀更擅润肺。她又取出晒干的川贝母(川贝母性微寒,能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和一小根冬虫夏草(冬虫夏草能补肺益肾、止血化痰,是藏地珍稀药材),将三者按比例混合,装入绢袋。
“这药要炖着吃,”洛桑平措教次仁的儿媳用法,“取一只肥美的藏鸡,去内脏后,将绢袋塞进鸡腹,再加半锅山泉水,放两勺酥油,慢火炖三个时辰,炖好后只喝汤、吃鸡肉,绢袋里的药渣就扔了。”她顿了顿,又补充,“每日炖一只,连吃七日,期间别去风沙大的地方,多喝温水,让肺歇一歇。”
次仁连吃了三日藏鸡汤,咳嗽就轻了许多,夜里能睡上两个时辰;七日过后,痰中没了血丝,呼吸也顺畅了;半个月后,他竟能拄着拐杖,到帐篷外晒晒太阳,看着羊群吃草。洛桑平措再来复诊时,次仁握着她的手,哽咽道:“姑娘,你这药比酥油茶还暖!”洛桑平措笑着取出一本羊皮册,将次仁的病情、用药、疗效一一记下,末尾写道:“金珀配川贝、虫草,能补肺肾、止咳喘,适用于高原风沙伤肺之证——此乃上师所传,今记之,供后人参考。”
第六回冰原冻伤溃烂苦珀姜膏暖冻裂肤
藏历火马年的腊月,藏北的气温降到了零下四十度,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人脸上。牧民贡布赶着羊群去雪线附近找草,却遇上暴风雪,被困在冰原上整整一夜。等被人发现时,他的双手和双脚早已冻得发黑,回到村里后,冻伤的地方开始溃烂,流着淡黄色的脓水,指甲盖都掉了两个,疼得他日夜呻吟。
村里的藏医说,这是“重度冻伤”,若不及时处理,恐怕要截肢。贡布的妻子急得团团转,想起洛桑平措曾治好次仁的咳喘,便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让儿子去哲蚌寺请她。洛桑平措赶到时,贡布的双手已经肿得像馒头,溃烂处的皮肤发黑发硬,散发着淡淡的腐味。
洛桑平措仔细检查伤口,又诊了脉——脉象沉迟无力,这是“寒凝血瘀,肌肤失养”之证。藏地冻伤多因寒邪侵袭,气血凝滞,肌肤得不到滋养,才会溃烂。她对贡布的妻子说:“冻伤要先温通气血,再敛疮生肌,琥珀正好能派上用场。”
她从药囊里取出琥珀粉,又拿出当归(当归能活血补血)、生姜(生姜能温经散寒)和猪油(猪油性温,能润肤)。“先把当归和生姜研成粉,与琥珀粉混合,再加入融化的猪油,调成药膏,”洛桑平措一边示范,一边讲解,“药膏要涂得厚一些,覆盖整个溃烂处,然后用干净的羊皮裹好,再套上羊毛手套,这样能保暖,让药力更好地渗入。”
她还特意叮嘱,每日换药前,要用温水浸泡手脚一刻钟——温水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寒邪排出,但水温不能太高,否则会刺激伤口。另外,要让贡布多喝些生姜羊肉汤,羊肉能温补气血,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