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声音都有些发颤,他从随身的包里掏出一本《千金方》复刻本,翻到“治瘀血惊悸方”那一页,指着其中的记载:“你们看!孙思邈明确写着‘琥珀一两,丹砂半两,研末,温酒调服,治瘀血内停,心悸不安’,这银盒里的琥珀与丹砂,正好是这个配伍的剂量!”
队员们纷纷围过来看《千金方》,小李忍不住说:“这就是唐代的药用实物档案啊!以前我们只在文献里看到记载,现在终于有实物印证了!”王教授点点头,抚摸着银盒内侧的墨书,感慨道:“这不仅是文物,更是唐代医药智慧的活证据。你看这琥珀,用蜡纸裹着,绯袋盛着,和《唐六典》里记载的唐代药库保存规范一模一样,可见唐人用药多讲究!”
下卷第三回专家研珀证医理唐方今用显奇效
银盒出土后,很快被送到陕西省博物馆(今陕西历史博物馆)保存。为了深入研究其中的琥珀与丹砂,博物馆邀请了当时着名的中医专家李济仁教授,共同开展课题。当李教授看到那10段琥珀和21两丹砂时,不禁感叹:“这是我这辈子见过最珍贵的唐代药用标本!”
李教授首先对琥珀进行了鉴定,发现这些琥珀来自岭南松林,质地纯净,透明度高,正是《千金方》中推荐的“上佳珀”。他还注意到,琥珀表面仍残留着蜡纸的痕迹,绯袋的朱砂染色仍清晰可见:“这些保存细节太重要了!蜡纸防潮,绯袋遮光,银盒防碰撞,正是因为这样,这些琥珀才能保存千年而不失药性——唐人对药材保存的重视,值得我们现代中医学习。”
为了验证唐代配伍的有效性,李教授选取了30名患有“血瘀型心悸”的患者,采用“琥珀丹砂方”进行治疗——考虑到丹砂有微毒,他将剂量调整为现代安全范围(琥珀粉0.5克,丹砂粉0.1克),配温黄酒送服,每日一次。结果显示,27名患者的心悸症状在一周内明显缓解,胸闷、胸痛等血瘀表现也显着改善,有效率高达90%。
其中一位65岁的患者张大爷,患冠心病多年,经常因血瘀引发胸痛,服用西药效果不佳。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与治疗,服用琥珀丹砂方三天后,胸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一周后,他已能正常散步,不用再时刻抱着硝酸甘油。“没想到唐代的方子现在还能用!”张大爷拿着复查报告,激动地对李教授说,“喝了这药,我胸口不闷了,睡觉也香了!”
李教授还将唐代的“琥珀丹砂方”与现代药理研究结合,发现琥珀中的琥珀酸能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心悸;丹砂中的硫化汞虽有微毒,但小剂量使用时,能镇静安神,增强琥珀的疗效——这与《千金方》中“琥珀主瘀血,丹砂安五脏”的记载完全吻合。他在研究报告中写道:“何家村银盒中的药用配伍,是唐代‘文献记载’与‘临床实践’结合的典范,它证明了中医方剂的科学性与传承性,为现代中医治疗血瘀、惊悸病症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依据。”
下卷第四回馆中展珀传医智千年档案照古今
如今,何家村出土的鎏金鹦鹉纹银盒,已成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常年陈列在“唐代医药文化展”展厅。展柜里,银盒被放在特制的灯光下,盒盖内侧的“琥珀10段”墨书清晰可见,旁边的展柜里,分别陈列着那10段琥珀、21两丹砂,以及用于包裹的蜡纸和绯袋复制品。
展厅的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着银盒的出土过程、唐代药用配伍的研究成果,还有李济仁教授用“琥珀丹砂方”治疗现代患者的案例。每当有游客驻足,讲解员都会详细介绍:“这只银盒是迄今最早记录琥珀药用配伍的实物档案,它印证了《千金方》等唐代文献的记载,也让我们看到,唐代的中医已经形成了‘辨证施治、规范保存、精准配伍’的完整体系——这些智慧,至今仍在守护我们的健康。”
不少中医专业的学生,都会专程来博物馆参观这只银盒。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小王,在展柜前停留了整整两个小时,仔细记录着银盒的尺寸、墨书的字体、琥珀的形态:“以前在课本上学《千金方》,总觉得唐代的方剂离我们很远,现在看到这只银盒,才明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