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枕鸣唐:长安医缘记
下卷第一回老臣中风瘫床榻珀酒地龙通经络
天宝三年秋,长安的梧桐叶落满了坊市的青石板。前宰相张九龄因年迈体弱,晨起时突然中风——右侧肢体瘫软无力,连握笔的手指都无法屈伸,口角歪斜,说话含糊不清,太医们用了独活寄生汤、补阳还五汤,病情却始终没有起色。张九龄的儿子急得团团转,听闻苏敬善用琥珀治疑难杂症,便亲自登门求诊。
苏敬来到张九龄府中,见老宰相半卧在榻上,眼神浑浊,右侧手臂垂在身侧,毫无知觉。他上前诊脉,脉象沉细无力,舌体偏右歪斜,舌苔薄白——这是“气虚血瘀,经络阻滞”之症,中风后气血运行不畅,经络不通,才导致肢体瘫痪。“令尊的病,需活血通络、益气行血,单靠寻常汤药不够。”苏敬对张九龄之子说,“我需用琥珀配地龙,再辅以药酒,才能打通阻滞的经络。”
地龙(蚯蚓)能通络化瘀,是治中风的常用药,可张九龄年迈体虚,直接用恐伤正气。苏敬便取来琥珀粉一钱五分,地龙三钱(烘干研末),当归五钱(补气活血),黄芪八钱(益气固本),一同放入陶罐,加入西域进贡的葡萄酒(性温,能助药力通达经络),文火慢煮半个时辰,制成“琥珀地龙酒”。“每日让令尊服两次,每次一小盏,同时我会用琥珀碎块按摩他的右侧肢体,促进气血运行。”
张九龄之子按苏敬的方法照料父亲,第一日,老宰相的手指能轻微动弹;第三日,口角歪斜的症状减轻,能清晰说出简短的话语;第七日,他竟能在家人的搀扶下坐起身,右侧手臂也能抬到胸前。就在此时,一位从河西来的民间老医路过长安,听闻张九龄的病情,特意上门拜访,带来了一个偏方:“苏院正,我河西民间治中风,会用琥珀粉混合羊油,涂在瘫痪的肢体上,再用热毛巾热敷,能增强通络之力。”
苏敬眼前一亮,当即按老医的方法制作琥珀羊油膏——羊油性温,能润肤,让琥珀粉的药力更好地渗透肌肤。张九龄敷上膏后,配合琥珀地龙酒,康复速度更快了:半个月后能自行下床行走,一个月后竟能提笔写字,虽不如往日流畅,却已无大碍。
张九龄握着苏敬的手,感慨道:“苏院正,你用琥珀救了我的命,这不仅是医道,更是仁心啊!”苏敬笑着说:“老宰相过誉了,这是琥珀的药力,也是河西老医的民间智慧。若不是他的偏方,令尊的康复不会这么快。”他当即在《太医院病案录》中补充“琥珀地龙酒方”与“琥珀羊油膏方”,详细记录病症、用药、剂量及民间经验来源,特别标注:“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型,内服琥珀地龙酒(琥珀粉+地龙+当归+黄芪+葡萄酒),外用琥珀羊油膏(琥珀粉+羊油),内外结合,疗效更佳。”
这一日,大明宫的鸣珀枕再次发出轻细的凤鸣,苏敬望着窗外飘落的梧桐叶,心中愈发清晰:琥珀的疗愈之力,从宫廷的灵异之物,到民间的偏方,再到太医院的典籍,正是“实践先于文献”“口传经验与典籍互动”的最好见证。
下卷第二回公主产后瘀阻痛珀归益母化滞愁
天宝四年春,咸宜公主诞下皇子后,却遭遇了产后难题——恶露持续二十余日仍未干净,色暗有血块,小腹坠胀疼痛,连喂奶时都需宫女搀扶,稍一用力便痛得冷汗直流。太医院的御医们用了生化汤、益母草膏,恶露虽减少,腹痛却丝毫未减,玄宗急得让苏敬亲自诊治。
苏敬来到公主的寝殿,见咸宜公主面色苍白,蜷缩在榻上,双手按着小腹,连说话都带着喘息。他诊脉后,发现脉象沉涩,舌有瘀点——这是“产后瘀阻胞宫”之症,恶露不尽是因瘀血未清,腹痛是因瘀血阻滞经络,需活血散瘀、温经止痛,单纯的止血药只会加重瘀滞。
“公主殿下,臣需用琥珀配当归、益母草,化掉胞宫的瘀血,腹痛自会缓解。”苏敬说。他取来琥珀粉一钱,当归五钱(补血活血),益母草六钱(活血调经),炮姜三钱(温经散寒),甘草二钱(调和药性),加水三升,文火煎至一升,去渣后加入少许红糖(补血,缓和药性),制成“琥珀当归益母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