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扶起她,从药箱里拿出一张泛黄的纸,上面写着一个方子:“此乃《医宗金鉴》里的青娥丸,只是贫道略作调整,用补骨脂、胡桃仁、杜仲三味药配伍,补公子的肝肾,填他的精血。公子服此丸三月,不仅头发能转黑,精力也会恢复,考乡试定无大碍。”
王孝廉这时已醒过来,听道士这么说,挣扎着坐起来:“道长,这方子真能让头发变黑?”道士笑着点头:“补骨脂补肾助阳,能让肾中精气生发;胡桃仁补肾益精、润肠通便,既补精气,又能解公子久坐便秘之苦;杜仲补肝肾、强筋骨,能治公子腰膝酸软之症。三者配伍,肾得补则精气足,肝得养则血液充,精气足、血液充,头发自然能黑,精力自然能盛——这不是什么仙丹,是医书里的正经方子,只是世人多不知其效罢了。”他还特意叮嘱:“补骨脂要用酒浸蒸,去其燥性;胡桃仁要去皮研泥,便于吸收;杜仲要用盐水炒,引药入肾。每日服三钱,温水送下,早晚各一次,忌辛辣、生冷,更忌熬夜过度,每日至少要睡五个时辰。”
母亲赶紧让邻居去药铺抓药,道士又留下一瓶自己炼制的青娥丸:“这是贫道自己做的,公子先服着,等家里做好了再换。”说完,道士便撑着油纸伞,消失在雨幕里,只留下一句:“公子若得功名,别忘了‘劳逸结合’四字。”
上卷三:精工制丸,初服见效振精神
道士走后,王孝廉把方子工工整整抄在纸上,贴在书房的墙上,每天都要看几遍。母亲按道士的叮嘱,开始精心制丸——她先去药铺挑补骨脂,选的是山西本地产的,粒壮、色褐,闻着有辛香,药铺掌柜说“这是今年的新脂,药效最好”;胡桃仁,她选的是平遥本地的纸皮胡桃,皮薄肉厚,用温水泡软后,一点点把褐色的内皮剥掉,直到露出雪白的果仁;杜仲,她让药铺用盐水炒过,炒到表面发黑,有焦香飘出。
制丸的过程更细致:补骨脂用米酒浸泡三天,每天都要翻一遍,让每颗都浸到酒;然后放进竹蒸笼里,用文火蒸一个时辰,蒸到补骨脂变软,能捏出汁来;接着把蒸好的补骨脂捣成泥,和研好的胡桃仁泥混在一起,再加入磨成细粉的杜仲,搅拌均匀;最后加入适量的蜂蜜,揉成面团似的,再搓成梧桐子大的丸,放在竹筛里晾干,装在瓷罐里密封。
王孝廉从当天晚上就开始服药,温水送下三钱,药丸入口微甜,带着胡桃的清香和补骨脂的辛香,不难下咽。第一天服完,他没什么感觉,只是觉得夜里睡得沉了些,没再翻来覆去想“八股文”;第三天,他看书时,眼睛不那么花了,能连续看两个时辰不头晕;第七天,他早上起床,发现腰膝不酸了,之前那种“扛着重米”的感觉没了,走路都轻快了不少。
母亲见他精神好转,心里高兴,每天变着花样给他做补身体的菜——蒸山药、炖鸡汤、炒芝麻,都是道士说的“养肝肾”的食物。王孝廉也听道士的话,不再熬夜到子时,每天亥时就熄灯睡觉,寅时起床后,还会在院子里打一套太极,活动活动筋骨。同窗张生再来找他,见他精神饱满,忍不住惊讶:“孝廉兄,你这几天像换了个人,眼神都亮了!只是这头发,好像还是白的……”
王孝廉摸了摸头发,笑着说:“道长说要服三月才见效,我才服了半个月,不急。”话虽这么说,他心里还是有些期待——每天早上梳头时,他都会仔细看梳子上的头发,希望能看到一丝黑发。直到服丸一个月后的一天早上,他梳头时,突然发现:鬓角处,有几根头发的发根,竟泛着淡淡的黑色!像墨汁滴在白纸上,虽然淡,却格外显眼。
上卷四:三月复色,邻里惊叹传初名
发现黑发的那天早上,王孝廉拿着梳子,愣了半天,然后激动地喊:“娘!娘!你看!我的头发变黑了!”母亲跑过来,凑到他鬓角前,眯着眼睛看了半天,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是黑的!真的是黑的!道长的方子管用了!”
从那以后,王孝廉服药更勤快了,每天早晚都按时服丸,再也不用母亲提醒。他梳头时,会特意留意黑发的变化——那几根黑发,从发根慢慢往发梢变黑,像春天的藤蔓,一点点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