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您肾阳太虚,不能固摄尿液,所以尿频;肾又主骨,腰为肾之府,肾阳不足则腰失温养,所以又疼又空。得用怀骨脂温肾,再加些能缩尿的药,又治腰又治尿频。”
李阿婆听说后,从家里的药罐里取出些益智仁和山药,递给张景然:“益智仁能暖脾固肾、缩尿,山药能健脾补肾,和怀骨脂一起用,怀骨脂温肾强腰,益智仁缩尿,山药补脾胃——您想啊,脾能生血,血能养肾,三样一起,里外都补,尿频和腰痛都能好。”她还教张景然调整剂量:“老嬷嬷年纪大,怀骨脂用二钱,益智仁二钱,山药三钱,别用太多,免得她消化不了。”
方子定了:怀骨脂二钱、益智仁二钱、山药三钱、杜仲三钱。张景然还特意把药磨成细粉,让王氏用温水送服,每日两次,每次一钱——粉末比汤药更温和,适合老人虚弱的脾胃。王氏按法子服药,第一日夜里就只起了三次夜,能睡上两个时辰;第三日,腰不那么空了,不用总靠墙;第七日,尿频减到一日两次夜尿,腰也能挺直些,能织会儿毛衣了。
张景然每周都来复诊,见王氏的情况在好转,便在药粉里加了少许菟丝子——菟丝子能补肾益精,让固肾的效果更持久。连服一个月,王氏夜里只起一次夜,腰痛的毛病也全没了,每天能坐在门口和老姐妹们聊天,手里还织着给孙子的毛衣。她特意给张景然送了罐自己腌的咸菜:“这咸菜是用黄河边的盐腌的,配粥吃香,您尝尝。”张景然接过咸菜,在笔记本上补充:“王氏,72岁,肾阳虚衰致尿频(夜尿5-6次)兼腰痛,脉沉迟无力,苔白滑。予怀骨脂二钱、益智仁二钱、山药三钱、杜仲三钱(研粉温服),一月后症愈。中期加菟丝子一钱补肾益精。注:老人用药宜磨粉,减量,防伤脾胃;益智仁选广东产,粒大饱满者效佳。”
下卷三:秋收储脂藏巧思,田野调查证实效
立冬过后,黄河边的风更冷了,麦仁村的怀骨脂也到了采收的时节。李阿婆带着村里的药农,拿着镰刀走进药田——怀骨脂的植株已经枯黄,顶端挂着饱满的籽实,风一吹,籽壳沙沙作响。“采收得选晴天,”李阿婆一边割植株一边说,“连着晒三天,籽实才容易脱粒,还不容易发霉。”
张景然跟着帮忙,只见药农们把割下的怀骨脂植株捆成小捆,竖在田埂上晾晒,阳光洒在枯黄的枝叶上,泛着淡淡的金光。“晒的时候得竖着放,”李阿婆解释,“这样通风好,里外都能晒干,要是堆着晒,里面容易捂出潮气,籽实就会发黑。”三天后,植株晒得干脆,药农们把它们放进石臼里轻轻捶打,褐色的籽实就从壳里掉出来,落在铺好的麻布上,颗颗饱满,泛着灰褐的光泽。
脱粒后的怀骨脂还得“扬净”——药农们拿着木锨,把籽实扬到空中,风把碎叶、空壳吹走,留下干净的籽实。“扬的时候得顺着风,”李阿婆演示着,木锨一扬,籽实像褐色的雨一样落下,碎壳被风吹到远处,“不扬净,碎叶混在里面,储存时会生虫。”张景然看得仔细,在笔记本上画了扬净的动作,标注“立冬后晴天采收,割株竖晒3日,石臼捶打脱粒,顺风扬净,除碎叶空壳”。
储存的方法更有讲究——李阿婆把扬净的怀骨脂籽实倒进陶瓮里,在瓮底铺一层晒干的麦秸,瓮口盖着麻布,再用陶盖封严,放在阴凉干燥的屋檐下。“陶瓮透气,麦秸能吸潮气,”李阿婆拍了拍陶瓮,“别用木箱装,木箱不透气,容易受潮;也别用铁桶,铁桶会生锈,沾了锈味,药效就差了。”张景然好奇,便做了个对比:他用陶瓮、木箱、铁桶各装了一斤怀骨脂,放在同一处,三个月后打开看——陶瓮里的怀骨脂依旧饱满,闻着有焦香;木箱里的有些发潮,香味淡了;铁桶里的竟沾了些锈迹,闻着有异味。
他还发现,李阿婆储存的怀骨脂,第二年用的时候,药效和新收的差不多。有次村东的刘大叔腰痛复发,用了储存一年的怀骨脂,配杜仲煮药,七天就好了,和用新怀骨脂的效果一样。张景然在笔记本上写下:“怀骨脂储存:陶瓮为优,瓮底铺麦秸防潮,阴凉干燥处存放,保质期可达两年,药效基本不变;木箱、铁桶储存效差,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