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中医“辨证施治”“天人相应”的生动体现,也是“口传知识”与“文献记载”相互成就的典范。补骨脂本是岭南坡上的一株寻常草木,因百姓的实践而显其效,因萧步丹的记载而传其名,最终成为护佑岭南百姓的灵草。
如今,岭南的雨依旧缠绵,补骨脂依旧在冬至后三日被采收,“岭南固肾方”依旧在治愈泄泻——这段跨越百年的故事,早已化作中医传承里的一抹亮色,告诉我们:医道的根,永远在生活里;医道的魂,永远在传承里。
赞诗
岭南湿瘴扰民生,骨脂阳生冬至荣。
步丹遍历寻真意,三方合璧固肠宁。
口传智慧凝青简,本草流芳护粤灵。
莫道草木寻常物,救厄全凭济世心。
尾章
岁月流转,珠江的晨雾依旧裹着蕉林的绿意,岭南的药农们依旧在冬至后三日,踏着露水去采收补骨脂。他们或许不知道萧步丹的名字,却记得“黑籽草要等冬至过三日采”的规矩;他们或许没读过《岭南采药录》,却会用补骨脂混米糊,给拉肚子的孩子治病。
在番禺的中药店里,“岭南固肾方”制成的中成药摆在显眼的位置,包装上印着“补骨脂、益智仁、砂仁”的成分,也印着“源于《岭南采药录》”的小字。偶尔有老人来买,会跟店员念叨:“这药好啊,我年轻时拉肚子,喝的就是这个方子熬的汤。”
萧步丹早已远去,但他留下的,不只是一本典籍,更是一种“向生活求知”的医者态度——不轻视民间的土法,不固守古籍的教条,只以患者的痊愈为最终的标尺。这种态度,就像补骨脂的根,深深扎在岭南的土地上,也深深扎在中医传承的土壤里,一年又一年,抽枝发芽,生生不息,续写着属于草木、属于百姓、属于医道的永恒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