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一的比例,放在石臼里细细研磨,过了三次细筛,直到药粉细得像面粉。“这药粉每次取一钱,混在温热的米糊里,少少喂给孩子,一日三次,”萧步丹叮嘱阿嫂,“米糊要熬得稠些,别放糖,糖会助湿;还要多给孩子喂些温开水,防脱水。”
阿嫂半信半疑地回了家,当晚就按萧步丹的法子喂药。次日一早,她就兴冲冲地跑来:“先生!阿明夜里只拉了一次,早上还喝了小半碗米糊!”萧步丹跟着去看阿明,孩子精神好了些,能睁着眼睛玩布偶了。他又在药粉里加了一钱山药粉——山药能健脾益气,更适合小儿。连喂了三日,阿明的泄泻完全止住了,还能自己拿着小勺子吃饭,脸色也恢复了红润。
消息传开,村里得了泄泻的孩童都来找萧步丹要药粉。萧步丹一边给孩子们配药,一边在笔记里补充:“小儿泄泻,多属脾虚湿盛,忌用峻猛之药。补骨脂、益智仁、砂仁按2:1:1研末,每服一钱,混米糊或稀粥喂服,加山药粉更佳。若小儿便带泡沫,属风寒夹湿,可加少许生姜末;便带酸臭,属食积,可加麦芽粉一钱。”他还特意记录了阿明的病程:“初诊:便如蛋花汤,神疲、口干,苔薄白、脉细弱;服药一日:泄泻减为一次,能进食;三日:泄泻止,精神复。”这些细致的记录,都是日后编撰《岭南采药录》的重要素材。
陈药农见萧步丹对小儿用药如此用心,忍不住夸赞:“先生不仅懂医理,还懂孩子的脾性。老辈人治小儿病,都讲究‘药食同补’,你把药混在米糊里,既治病又养胃,比灌汤药强多了——这才是真正懂岭南百姓的医者。”萧步丹笑着摇头:“是老伯您的口传经验提醒了我。医道不是墨守成规,是要顺着患者的体质、年龄调整,这样才能真正治好病。”
下卷三:采收争议验药效,天人相应证真章
秋分过后,岭南的补骨脂渐渐成熟,村头的药农们都忙着上山采收。可这日,药农阿木却气冲冲地找到萧步丹:“萧先生,我前几日采的补骨脂,给村东的李伯治泄泻,喝了三天都没好,是不是您的方子错了?”萧步丹心中疑惑,李伯的泄泻是寒湿型,之前用岭南固肾方三天就能好,怎么这次没效?他赶紧跟着阿木去看李伯,李伯依旧腹泻,便稀、畏寒,症状和之前一样,可舌苔白腻、脉濡缓,辨证没错;再看阿木采的补骨脂,籽实偏小,颜色偏棕,捏在手里轻飘飘的,闻起来也没有辛香。
“你这补骨脂,是不是提前采了?”萧步丹问道。阿木有些不好意思:“前几日下雨,我怕耽误卖药,就提前了十几天采,想着都是补骨脂,药效该差不多……”一旁的陈药农听了,忍不住叹气:“阿木啊,老辈人说‘冬至后三日采补骨脂’,不是随口说的!这草要等冬至阳气始萌,才会把力气攒足,提前采的籽,阳气没聚够,温肾固肠的力气就差远了——你这是贪快,误了药效!”
萧步丹决定亲自验证。他让阿木分别采了“提前十日”“冬至前一日”“冬至后三日”的补骨脂,各取五钱,按岭南固肾方的法子,配益智仁、砂仁煮成药汤,找了三个症状相似的寒湿泄泻患者,分别服用。三日后,服用“冬至后三日”补骨脂的患者,泄泻已止,能下床走动;服用“冬至前一日”的患者,泄泻减为一日一次,仍有畏寒;而服用“提前十日”的患者,泄泻竟没什么变化,依旧腹泻。
为了让药农们信服,萧步丹还特意在村里的晒谷场摆了三张桌子,分别放上三种补骨脂:“大家看,冬至后三日采的补骨脂,籽实饱满,颜色黑亮,闻着有辛香;提前采的,籽小、色浅,香味淡。这就是‘天人相应’的道理——冬至一阳生,天地间的阳气开始萌发,补骨脂吸了这阳气,药效才足;提前采,阳气没到,药效自然差。”他还取出自己珍藏的《授时通考》,翻到“冬至”篇:“农书里也说‘冬至阳气归藏,后三日始萌,草木得气而实坚’,这补骨脂的采收,和节气是连着的,不能乱改。”
药农们听了,纷纷点头。阿木更是羞愧地低下头:“先生,是我错了,以后我一定等冬至后三日再采,再也不贪快了。”萧步丹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知道错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