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炒过,酥油会裹住药气,再装在羊皮袋里,就不怕潮了。”曲珍笑着说,“我年轻时存青稞,都这么弄。”
王致和半信半疑,让伙计把炒好的补骨脂装进羊皮袋。可没过两日,伙计小李忽然闹起了泄泻——小李是山西人,吃不惯藏区的生冷,拉得腿都软了,喝了止泻的草药也没用。曲珍看了看,说:“这是脾虚,把裹了酥油的补骨脂磨点粉,拌在糌粑里吃,能暖脾止泻。”
王致和赶紧照做,把酥油炒过的补骨脂磨成粉,拌在热糌粑里给小李吃。小李吃了一碗,当天泄泻就停了;连吃三日,人也有了精神。“掌柜的,这裹了酥油的补骨脂,比之前的还管用!”小李摸着肚子说。王致和忽然明白:曲珍的法子不仅救了受潮的补骨脂,还意外改良了药效——酥油能健脾养胃,正好能助补骨脂吸收,治脾虚泄泻也对症。
他赶紧在账本上记下:“补骨脂受潮,用藏区酥油炒制,封于羊皮袋,可保药效,且能健脾止泻。此法得藏民曲珍口传,未见医书记载,验之有效。”雨停时,驼队重新出发,裹着酥油的补骨脂在羊皮袋里散发着暖香,王致和看着远方的雪山,忽然觉得——这茶马古道上的药缘,从来不是单向的汉药入藏,是汉藏百姓的智慧凑在一起,才让补骨脂有了新的生命力。这便是上卷的终章,而下卷的故事,将从王致和把“晋骨脂丸”与“酥油封脂法”带回山西开始,续写晋商药贸如何在实践中壮大,如何让《晋商药事档案》里的每一笔,都浸着汉藏交融的药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