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景天益气活血,正好能和补骨脂互补,让药效更稳。
他立刻让伙计准备炮制:先把补骨脂用山西汾酒浸三日,泡得药香透骨;再把鹿茸燎去细毛,切成薄片,和晒干的红景天一起捣成粉;待补骨脂沥干,用小火炒至香透,也碾成粉。三种药粉按“补骨脂五、鹿茸二、红景天三”的比例混合,加了点融化的酥油做黏合剂,搓成梧桐子大的丸药,装进红漆药盒里——盒里的丸药泛着棕红的光,药香裹着酥油香,闻着就让人觉得暖。
王致和让洛桑喇嘛每日早晚各服三丸,用温酥油茶送下。第一夜,喇嘛就没遗尿;连服十日,他能坐直身子念完整部经;半个月后,喇嘛亲自送王致和出寺,还赠了串绿松石手串:“这汉藏合制的药,比藏地的雪莲还灵,该叫它‘晋骨脂丸’才好!”王致和接过手串,心里忽然有了主意——这丸药要是能批量做,定能成为汉藏贸易的好货。他在账本上补记:“晋骨脂丸:补骨脂、鹿茸、红景天制丸,治肾气不固之遗尿,藏汉合方,效验。”这一次,他特意把炮制比例写得详细,像在为日后的档案攒着素材。
第三回头人孙患五软症脂丸易马定商规
驼队行至昌都时,被藏区头人丹增的卫队拦住了——卫队首领说,头人有请。王致和心里打鼓,跟着进了头人的官寨,却见丹增头人捧着酥油茶,满脸急切:“王掌柜,我听理塘寺说您有‘汉地肾宝’,求您救救我的小孙子!”
官寨后院的小帐篷里,头人的孙子才让躺在羊毛毯上,三岁了还站不稳,连叫“阿爷”都含糊,手脚软得像没骨头。喇嘛说这是“五软症”,是天生的,没法治。王致和摸了摸才让的手脚,又看了看他的头骨——囟门还没闭合,眼神也没神采。“这是肾精不足,”他想起太谷老中医说的“肾主骨生髓,髓能养脑”,“补骨脂温肾,鹿茸填精,红景天益气,晋骨脂丸正好能治这个。”
他取出红漆药盒,倒出三丸药,用温水化开,喂才让喝下。才让起初哭着不肯咽,可药里有酥油的甜味,竟慢慢喝了下去。连喂三日,才让能扶着头人的手坐起来;喂到十日,他能清晰地叫“阿爷”;一个月后,才让竟能在帐篷里慢慢走路,还会抢着头人的转经筒玩。
丹增头人抱着孙子,对着王致和深深鞠躬:“王掌柜,您这药救了我孙家的命!我们藏区缺这个,您要是能常运过来,要什么我都给!”王致和想起驼队缺马——茶马古道难走,有好马才能多运货。他试探着说:“头人,我们晋商走古道,最缺健壮的藏马,要是能用补骨脂换马,就再好不过了。”
丹增头人立刻应下:“我看这样,每百斤补骨脂,换一匹藏马!”他让人牵来十匹雪白的藏马,“这是谢您救我孙子的,以后就按这个规矩交易!”王致和看着眼前的骏马,心里又惊又喜——他没料到补骨脂竟有这么高的价值。当晚,他在账本上郑重写下:“康熙四十二年冬,昌都与丹增头人定‘补骨脂易马’规:每百斤补骨脂换藏马一匹。晋骨脂丸治藏童五软症,立汉藏药贸之基。”这行字后来被完整抄进《晋商药事档案》,成了汉藏贸易史上最特别的“药马契约”。
第四回古道受潮失药效酥油封脂得民智
从昌都往山西返程时,天忽然下起了连阴雨。茶马古道的泥泞里,驼队走得慢了,王致和总担心驼袋里的补骨脂——这药怕潮,一旦受潮,药效就会散。果然,行至芒康时,伙计忽然来报:“掌柜的,补骨脂潮了,有的都长霉了!”
王致和打开驼袋一看,心凉了半截——原本黑亮的籽实变得灰蒙蒙的,闻着没了辛香,倒有股霉味。他急得团团转:这要是带回山西,不仅卖不出去,还会坏了商行的名声;可扔了,又可惜之前的功夫。正发愁时,跟着驼队的藏民老阿妈曲珍走过来,指着潮了的补骨脂说:“掌柜的,别愁,我们藏人存酥油,用羊皮袋封着就不潮,这药也能试试!”
曲珍说着,从自己的羊皮囊里倒出些酥油,放在铜锅里化开,又把受潮的补骨脂倒进锅里,小火慢炒——霉味渐渐散了,补骨脂裹上了一层薄薄的酥油,像镀了层金,又恢复了些光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