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要焦了……”教室里充满了铜锅的温热、药香的醇厚,还有学徒们的欢声笑语。周景明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出土铜锅的药垢——那些褐色的痕迹,不也是一代代药工这样手把手教出来的吗?
夕阳西下时,学徒们都炒出了合格的补骨脂,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成就感。周景明拿着学徒们炒的药,对他们说:“这些补骨脂,明天会送到亳州的中医院,给腰痛的患者用。你们炒的不是药,是传承,是希望——希望你们能把这门手艺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到今天还能用。”
走出教室,基地的院子里飘着补骨脂的香气,与远处药市的药香融为一体。周景明看着夕阳下的铜锅,忽然觉得:这口锅、这门艺、这味药,早已超越了“文物”“技艺”“药材”的范畴,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它让我们看见明清药工的匠心,让我们读懂传统医学的智慧,更让我们相信,只要有人传承,这缕药香,就会永远飘荡在岁月的长河里,温暖一代又一代的人。
结语
亳州明代药市遗址出土的铜质炒药锅与青石碾槽,是中国传统医学“实践先于文献”的鲜活物证。铜锅内壁的淡褐色药垢,经现代检测证实为补骨脂与黄酒的混合物,模拟实验进一步验证“文火微焦”可使补骨脂素溶出率提升至32.7%,量化了明清炮制工艺的科学性;碾槽内的补骨脂、杜仲、胡桃壳残屑,与《同德堂药帮手记》的配伍记载相互印证,还原了“补骨脂配杜仲治腰痛”“配肉豆蔻治五更泻”的民间实践,填补了《亳州志》等文献的空白。
从明代同德堂药工的“三看三闻”炒药法,到清代方志的简略记载,再到现代考古、实验与田野调查的综合考证,补骨脂的炮制与配伍经历了“实践探索—口传心授—文献收录—实物验证—当代传承”的完整循环。民间药工通过无数次试错,摸索出火候、配伍的细节;这些细节先以非文字形式传承,部分被文献选择性收录,最终借助考古实物得以完整还原——这正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传统医学智慧的最佳诠释。
这些文物与实践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未来的指引:它们提醒我们,传统医学的传承不能仅停留在文献解读,更需深入民间田野,从古老工艺中挖掘经得起现代科学验证的核心智慧,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赞诗
亳州铜釜载明清,文火微焦药韵凝。
补骨温肾传千古,配伍君臣证古经。
史志留白凭实践,田野寻真靠传承。
莫道古艺随烟去,一铲一碾总关情。
尾章
如今,在亳州中医药博物馆的“明清药艺厅”里,那口明代铜质炒药锅与青石碾槽被置于展厅中央,旁边陈列着复刻的梨木铲、黄酒坛,还有按《同德堂药帮手记》炮制的补骨脂丸、四神散。展柜前的屏幕上,循环播放着周景明团队的实验视频,讲解“文火微焦”的科学原理,以及张老丈、李阿婆、王翁的康复故事——冰冷的文物,因这些鲜活的细节有了温度。
在亳州中药炮制技艺非遗课堂上,年轻的学徒们仍在用铜锅炒补骨脂,背诵着“青烟生,黄酒挥;褐烟起,药香飞”的口诀。他们中,有人已能独立炮制合格的补骨脂,送到当地中医院;有人考取了中医药大学,带着铜锅炒药的实验数据,在课堂上讲解传统工艺的科学性;还有人成了非遗传承人,带着复刻的铜锅,去全国各地展演,告诉更多人“老药工的智慧有多了不起”。
这口铜锅、这个碾槽,早已不是静止的文物,而是流动的传承——它让明清药工的匠心穿越时空,与当代人的健康需求相遇;它让“实践先于文献”的真理,在一次次炒药、一次次治病中得到印证;它更让我们明白,传统医学的生命力,从来不在书本的故纸堆里,而在一代代人“守正创新”的双手上,在“为民治病”的初心上。
亳州的药香,还在飘;补骨脂的故事,还在传——这缕跨越四百年的药香,终将在传承中,温暖更多岁月,治愈更多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