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80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张三影朗润膏传:宋贤补骨记(下卷)

张三影朗润膏传:宋贤补骨记(下卷)(3 / 4)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好书推荐: 山村留守妇女们的秘密情事 神御九州 武道太难?可我有面板啊! 快穿之敛财圆梦之旅 无双之诸天万界 庄神弄鬼 隋唐:李渊悔婚,我去做大隋驸马 三国杀:开局神郭嘉,暴打标准将 绝区零:如何面对好感度一百的铃 骑砍:崇祯开局召唤三百可汗卫士

记》的抄本带给了江南的文人,”秦观笑着说,“我有个朋友,得了咳喘多年,用了膏方加杏仁的法子,半个月就好了,还特意写信来谢我呢!”黄庭坚也说:“我在舒州时,见当地百姓冬天怕冷,就把膏方的法子教给他们,现在舒州的药铺都在卖补骨脂胡桃膏,百姓都叫它‘张三影膏’!”

张先听了,心里欢喜,舀了勺新熬的膏方,递给两人:“这膏方能传出去,多亏了你们,也多亏了湖州的陈老医,还有那些愿意分享经验的百姓。没有他们的实践,就没有这本书。”

没过多久,汴京最大的药铺“济世堂”派人来拜访张先,想把《朗润膏记》里的膏方制成成品售卖,还请张先题写“朗润膏”三个字做招牌。张先欣然应允,挥毫写下“朗润膏”,笔力遒劲,带着几分文人的风雅。

济世堂卖的朗润膏,用白瓷罐包装,罐上印着张先的题字和补骨脂、胡桃的图案,很快就卖断了货。有个老儒买了罐膏方,吃了半个月,耳鸣好了,还特意写了首诗送给张先:“补骨凝脂胡桃香,温肾还能益精强。多谢贤翁传妙法,老来重见好风光。”

张先把诗贴在书房里,看着窗外的胡桃树,忽然想起初见柳仲远时的情景——那时他腰疾缠身,连扇子都举不动,如今却能着书传世,还能陪文友饮酒填词。这一切,都源于民间那一碗小小的膏方,源于百姓在日子里摸出来的智慧。

这年冬天,张先带着《朗润膏记》去湖州拜访陈老医。陈老医翻着书,老泪纵横:“张先生,我祖父要是还在,见这方子能传这么远,肯定会高兴的!”张先握着陈老医的手,笑着说:“这不是我的功劳,是民间实践的功劳。只要还有人用这个方子,还有人记着这些智慧,它就会一直传下去。”

结语

北宋元丰元年,张先病逝于汴京,享年八十二岁。他留下的《朗润膏记》,虽未被官修医书收录,却在民间广为流传,抄本遍布江南、中原,甚至传到了岭南。补骨脂胡桃膏的用法,从最初的治腰痛、夜尿,渐渐扩展到治咳喘、遗尿、带下、痹痛,成了百姓口中的“养生妙方”。

这方子的流传,恰是中国古代“实践先于文献”的生动注脚:湖州民间先在数十年的实践中,摸索出补骨脂与胡桃的配伍,治愈了无数百姓;而后经陈老医口传心授,柳仲远传递,张先整理着述,才从“口传知识”变成“文献记载”。文献又反哺民间,让更多人受益,形成了“实践—口传—文献—实践”的良性互动。

正如张先在《朗润膏记》序言中所说:“民间之智,如田野之草,虽不显眼,却能滋养万物。”补骨脂胡桃膏的故事,告诉我们: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源于百姓的生活实践,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结晶——它藏在药农的采摘里,藏在老医的炮制中,藏在百姓的病案里,最终经文人的笔,变成能传世的良方。

赞诗

张三影着润膏章,补骨胡桃蕴妙方。

实践先传民间智,文献再续济世长。

疗疾不问贫与贵,传薪何惧路远长。

莫道偏方无大用,一盏温膏暖宋唐。

尾章

后世翻阅《苕溪渔隐丛话》,能看到“张先晚年常服补骨脂胡桃膏,自谓‘老去风情应未减’”的记载,寥寥数语,却藏着一段文人与民间医药交融的佳话。而《朗润膏记》的抄本,虽历经千年,仍在一些中医世家和藏书楼里留存,里面的病案、炮制方法,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如今,补骨脂与胡桃配伍的方剂,仍是中医临床上治疗肾阳虚诸症的常用方。医生在使用时,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加减药物——如阴虚者加麦冬,咳喘者加杏仁,小儿遗尿者加山药,这正是对张先《朗润膏记》中“辨证施治”思想的传承。

这方子的故事,还告诉我们:地方史志、农书、民间病案,都是挖掘传统医学智慧的宝库。《湖州府志》虽简略记载补骨脂,却为我们提供了溯源的线索;陈老医的旧本子,记录了最鲜活的民间实践;张先的《朗润膏记》,则架起了“口传知识”与“文献记载”的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新书推荐: 龙族:从系统托管开始的屠龙 斗罗V:开局进化蓝银皇,我能起死回生 活人禁忌2 怪谈摄影师 为了成为英灵我只好在历史里搞事 雄兵连之武安君 末世:圣母系统被无敌空间制裁了 打工三十年,我携百万资产回九零 我成了光之巨人 全球病变:活尸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