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能治风湿痹痛,腰膝冷痛”,与南洋的用法不谋而合。他对陈振声说:“南洋气候湿热,百姓用补骨脂与咖啡同煮,既能祛湿,又能提神,是因地制宜的好方法。我们泉州也湿热,或许可以借鉴。”
吴谦结合泉州的气候和百姓的体质,将南洋的用法改良,创制了“骨脂祛湿茶”:补骨脂籽炒香后,与茯苓、薏苡仁、陈皮一同煮水,供百姓饮用。泉州百姓饮用后,纷纷称赞:“这茶喝着舒服,祛湿效果好,比喝凉茶管用!”
陈振声再次前往巴达维亚时,将吴谦改良的“骨脂祛湿茶”配方交给当地华人。华人尝试后,发现比单纯与咖啡同煮,祛湿效果更好,便在当地推广开来。巴达维亚的一位华人商会会长说:“陈先生带来的不仅是配方,更是中国医者的智慧,让我们能用更好的方法用好‘郑和豆’。”
二、港口药铺
在巴达维亚的华人聚居区,有一家名为“同济堂”的药铺,老板是从广东潮汕来的中医师林文钦。林文钦精通中医药,还熟悉南洋的草药,他将补骨脂作为药铺的“招牌药”,根据不同的病症,创制了多种方剂。
药铺里,常见的患者有三类:一是港口的搬运工,因常年搬运货物,患上“筋骨劳损”;二是海上的水手,因海风侵袭,患上“风湿骨痛”;三是当地的居民,因湿热气候,患上“皮肤瘙痒”。林文钦针对这三类患者,分别配制了“骨脂壮骨丸”“骨脂祛风膏”“骨脂止痒散”。
搬运工阿强,因搬运重物时不慎扭伤腰,疼痛难忍,无法工作。他来到“同济堂”,林文钦为他诊断后,说:“你这是‘气滞血瘀,筋骨受损’,需内服‘骨脂壮骨丸’,外敷‘骨脂祛风膏’。”阿强按医嘱用药,三天后,疼痛减轻;一周后,能重新回到港口工作。阿强感激地说:“林医生的药真管用,让我能尽快挣钱养家!”
水手王明,在海上航行多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骨痛,每逢阴雨天,关节便痛得打滚。林文钦为他配制了“骨脂祛风膏”,还让他每日服用“骨脂祛湿茶”。三个月后,王明的风湿骨痛明显好转,他说:“以后航行,我再也不用怕海风了,林医生的药就是我的‘护身符’!”
林文钦的药铺,不仅服务华人,还吸引了许多当地的印尼人、荷兰人。有一位荷兰商人,因皮肤瘙痒多年,遍访名医无效,听闻“同济堂”的补骨脂药膏管用,便前来求医。林文钦为他配制了“骨脂止痒散”,让他用温水调和后涂抹。一周后,商人的皮肤瘙痒便缓解了;一个月后,彻底痊愈。商人惊叹道:“中国的草药太神奇了,比我们的药膏管用!”
三、跨洋会诊
18世纪中期,巴达维亚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因常年在热带地区生活,患上了“慢性湿疹”,皮肤红肿、瘙痒,影响了正常工作。公司的医生用了许多西药,都不见效,有人建议总督试试华人药铺的补骨脂药膏。
总督半信半疑地来到“同济堂”,林文钦为他诊断后,说:“大人这是‘湿热下注,肌肤失养’,需内服清热祛湿的汤药,外敷补骨脂药膏,双管齐下。”林文钦还特意请来了印尼当地的草药师,一同为总督制定治疗方案——印尼草药师建议在药膏中加入当地的“芦荟汁”,增强清热止痒的功效。
经过中印尼两位医者的“跨洋会诊”,总督的治疗方案最终确定:内服“清热祛湿汤”(含补骨脂、茯苓、薏苡仁等),外敷“骨脂芦荟膏”(补骨脂籽粉与芦荟汁、椰子油混合)。
治疗半月后,总督的皮肤红肿消退;一个月后,瘙痒停止;两个月后,湿疹彻底痊愈。总督大喜,不仅重赏了林文钦和印尼草药师,还下令在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医院中,推广补骨脂药膏的用法。他说:“中国的草药和印尼的草药结合,竟有如此神奇的效果,这是跨文化医学合作的典范!”
此事在巴达维亚引起轰动,许多荷兰人、印尼人都开始相信中医药,“同济堂”的生意也更加红火。林文钦感慨地说:“草药没有国界,只要能治好病,就是好药。中西方医学各有长处,相互学习,才能更好地为百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