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时,虽然收成比往年少了些,但也足够大家生活。村民们都说:“是‘骨脂草’给了我们力量,它不仅能治身体的病,还能给我们心里的劲。”
四、医家拾遗
暹罗王朝的宫廷医者,听闻湄南河三角洲的农户用补骨脂治湿痹效果显着,便派人前往考察。医者们发现,农户们的用法虽简单,却暗合中医“温肾祛湿”的理论——补骨脂温肾,肾强则能利水;湿邪去,则痹痛止。
宫廷医者将农户的用法整理、优化,形成了“暹罗骨脂方”:炒补骨脂籽五钱,与薏苡仁、茯苓、生姜各三钱同煮,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治湿热痹痛;若伴有皮肤瘙痒,可加入地肤子三钱,增强祛湿止痒的功效。
有一次,暹罗国王的弟弟患湿痹多年,宫廷医者用“暹罗骨脂方”为他治疗。服药半月,王子的疼痛减轻;服药一月,能正常行走;服药三月,湿痹之症彻底痊愈。国王大喜,下令在皇家园林中种植补骨脂,还让宫廷医者将“暹罗骨脂方”收录到《暹罗本草》中,供全国医者学习。
《暹罗本草》中写道:“补骨脂,性温,味辛,入肾、脾经,能温肾助阳,祛湿通络。农户用之,治湿痹如神;宫廷化裁,疗顽疾亦效。其用始于民间实践,成于医家总结,是为‘民医相通’之典范。”
宫廷医者还将补骨脂用于治疗其他疾病,比如用补骨脂籽与莲子、芡实同煮,治脾虚泄泻;用补骨脂药膏与硫磺混合,治皮肤顽癣。这些用法,都源于民间实践,又经过医家的优化,让补骨脂的应用更加广泛。
五、乡野药志
19世纪末,泰国一位名叫銮披汶的民间医者,历时十年,走访了泰国各地的乡村,收集补骨脂的民间用法,编撰了《乡野骨脂药志》。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真实的案例和实用的方法,成为泰国民间医者的重要参考。
书中记载了一个特别的案例:泰北山区有位猎人,因常年在山林中奔波,患上了“筋骨劳损”,手臂不能抬起,无法拉弓狩猎。他用补骨脂籽与当地的“山姜”一同泡酒,每日饮用一小杯,同时用酒涂抹手臂。三个月后,他的手臂竟能正常活动,还能像往常一样狩猎。猎人说:“这酒喝着辛辣,却很管用,是补骨脂和山姜给了我重新狩猎的能力。”
《乡野骨脂药志》中还收录了补骨脂的“食疗方”,比如“骨脂鸡汤”——补骨脂籽与鸡肉、山药、红枣同炖,治产后虚弱;“骨脂炒饭”——炒补骨脂籽与米饭、鸡蛋同炒,治儿童厌食、身体瘦弱。銮披汶在书中写道:“补骨脂是乡野间的‘平民药’,它不贵重,却能解决百姓的大问题。我编撰此书,就是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它、用好它,让它继续守护乡野百姓的健康。”
这本书在泰国民间流传甚广,许多农户都有一本,遇到病痛,便翻开书,按书中的方法用药。一位老农户说:“这本书就像我们的‘救命书’,有了它,小病小痛不用愁,还能省下看医生的钱。”
补骨脂在泰国的故事,就像湄南河的流水,滋养着田埂,也滋养着百姓的生活。它从清迈的老医者手中,传到湄南河的农户家中,再到宫廷医者的案头,最后融入乡野的药志,每一步都离不开“实践”二字,也离不开百姓对健康的渴望。
第四卷南洋枢纽·草木通衢
一、华商传药
17世纪,东南亚的华商贸易日益繁荣,许多华商往返于中国与南洋之间,不仅带来了丝绸、瓷器,也带来了中医药知识,同时将南洋的草药用法带回中国,补骨脂便是其中重要的一味。
华商陈振声,常年往返于福建泉州与印尼巴达维亚之间,做香料生意。他发现,巴达维亚的华人常患“湿热骨痛”,却能用当地的“郑和豆”缓解病痛。陈振声好奇地向华人请教,得知“郑和豆”就是中国医书中的补骨脂,只是用法与中国略有不同——南洋华人常将补骨脂与咖啡、香料同煮,而中国多将其与杜仲、牛膝配伍。
陈振声将南洋补骨脂的用法记录下来,带回泉州后,交给了当地的名医吴谦。吴谦翻阅《本草纲目》,发现书中记载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