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是高发皮肤病,当地医疗资源匮乏,难以开展复杂的pUVA疗法。2010年,中国援非医疗队与南非约翰内斯堡医学院合作,推出了“补骨脂简易治疗方案”,让传统草药疗法在非洲落地生根。
医疗队根据中医“简、便、廉、验”的原则,将补骨脂籽炒熟后碾成细粉,与当地易得的芝麻油、蜂蜜混合,制成药膏;同时,指导患者采集当地的“太阳花”(富含类黄酮,能增强补骨脂素活性),捣烂后与补骨脂药膏混合使用。治疗时,无需复杂仪器,只需让患者在上午9-10点(非洲长波紫外线充足且气温适宜)涂抹药膏后晒太阳20分钟即可。
在南非林波波省的一个村庄,12岁的男孩姆巴利患白癜风已有5年,因当地习俗,被视为“不吉利”,无法上学。医疗队用简易方案为他治疗,三个月后,姆巴利面部的白斑开始消退;半年后,皮肤基本恢复正常,顺利重返校园。他的母亲激动地对医疗队说:“中国医生带来的不仅是药,更是让孩子重新站起来的希望。”
这种简易方案成本仅为传统pUVA疗法的1\/20,却能达到60%以上的有效率,很快在非洲20多个国家推广。中国援非医疗队长在总结时说:“补骨脂在非洲的应用,告诉我们传统医学的现代化,不是追求复杂的技术,而是要因地制宜,让普通百姓都能享受到健康的福祉。”
五、上海的“基因传承”
2020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成立“补骨脂研究中心”,通过基因测序技术,追溯补骨脂的“遗传密码”。研究人员从广东新会、四川彭山、河南禹州等道地产区采集补骨脂样本,绘制出补骨脂的全基因组图谱,发现不同产区的补骨脂,其补骨脂素含量差异与特定基因片段相关——这正是中医“道地药材”理论的分子基础。
中心还与荷兰乌普萨拉大学合作,重建了补骨脂从中国岭南到欧洲的“传播基因图谱”:通过分析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馆保存的补骨脂种子标本,发现其基因与广东新会的补骨脂高度同源,印证了扬·克莱默当年从巴达维亚带回欧洲的补骨脂,确实源自中国岭南。
更令人惊喜的是,研究人员在陈阿婆后人保存的《骨脂用药记》中,发现了一段关于“紫花补骨脂”的记载——这种罕见的补骨脂变种,花色呈深紫,补骨脂素含量是普通品种的3倍。研究中心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培育出“紫花补骨脂”新品种,为补骨脂制剂的升级提供了优质原料。
中心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说:“从民间的《骨脂用药记》到现代基因图谱,补骨脂的传承从未中断。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现代科技守护这份传统智慧,让补骨脂这颗‘百草明珠’,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