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残碑,碑上刻着“玄谷子藿隐处”,旁边还埋着一柄朽坏的苦竹刀。当地的医家听说了,便按着碑上的线索,去山里寻找仙灵毗,还按着元稹《仙灵毗辨证录》里的法子炮制,治好的人不计其数。
明代万历年间,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特意去了江陵和通州,寻访元稹种药、治病的遗迹。他在《本草纲目·淫羊藿》篇里,详细引用了元稹的“九蒸九晒法”和“辨证配伍”,还加了注:“微之(元稹)所记,皆民间实践,补陶弘景之缺,实为本草之珍。”
清代乾隆年间,通州的“仙灵毗炮制技艺”被列入当地的非遗,传承技艺的,正是李二郎的第十代孙。他在收徒时,总会先讲元稹在通州种药、传法的故事,再教九蒸九晒的法子,还说:“这法子不是我家的私藏,是元司马从山野里带来的,是百姓用实践换来的,得好好传下去。”
如今的江陵和通州,依旧能找到仙灵毗的踪迹,当地的中医馆里,还在用“九蒸九晒法”炮制淫羊藿(仙灵毗),治疗风湿痹痛、皮肤燥症。偶尔有人翻到元稹的《寄吴士矩端公五十韵》,读到“断以苦竹刀,蒸曝凡九为”的句子,会忍不住问:“这诗里写的‘灵苗’,是不是就是淫羊藿啊?”
答案,藏在江陵的山雾里,藏在通州的药田里,藏在千年传承的实践里——那株三枝九叶的草药,带着元稹的尘外之缘,带着民间的智慧之光,依旧在岁月里生长,依旧在治愈着世人,也依旧在诉说着:实践先于文献,生活高于典籍,这便是中国传统医学最不朽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