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光下像撒了碎银。他小心翼翼地拨开周围的杂草,发现仙灵脾的根须扎得很深,紧紧贴着岩石,王掌柜说:“这根须能吸岩石里的湿气,所以药性才足,采的时候要连根拔,不能断了根,不然药劲就散了。”
正采着,远处走来一个采药人,背着竹篓,篓里装满了草药。采药人见他们采仙灵脾,笑着走过来:“王掌柜,张学士,你们也来采这草啊?我采了三十年仙灵脾,知道个诀窍——晨露未干时采的,叶子里的津液足,浸酒更润;要是过了晌午采,叶子就蔫了,药性差些。”张耒连忙问:“老丈,你这诀窍是怎么知道的?”采药人坐在石头上,喝了口酒说:“都是试出来的!早年我采晌午的仙灵脾,给我爹浸酒,治了半个月没见效;后来试了晨露的,才七天就好了,从此就只采晨露的。”
张耒把采药人的话记在心里,又问:“老丈,这仙灵脾除了浸酒,还有别的用法吗?”采药人想了想:“还能晒干了研成粉,和蜂蜜调成膏,敷在痹痛的地方,不过还是浸酒最管用,酒能把药性引到骨缝里。”王掌柜补充道:“我还试过用仙灵脾配干姜煎水,治风寒感冒也管用,只是不如浸酒治痹痛来得专。”
夕阳西下时,张耒和王掌柜背着采好的仙灵脾回家。路上,张耒看着篓里的草药,心里感慨:这些民间的实践细节,比如晨露采、阴坡生、配酒服,《神农本草经》里都没写,却比典籍更实用。他暗下决心,要把这些口传的智慧整理下来,补进自己的文集里,让更多人知道这仙灵脾的妙处,也让这源于生活的医药智慧,能传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