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的南昌,刚过立春,阳气初升却尚弱,城中百姓多有“春困”之症,而南昌藩王府的朱王爷,却被一桩怪病困扰——近半个月来,牙龈肿痛,疼痛难忍,连饭都吃不下,府里的御医开了清热泻火的汤药,喝了却不见好,反而觉得浑身发冷。
藩王府的侍从听闻李时珍在城中行医,便专程来请。李时珍走进藩王府的书房,见朱王爷正捂着腮帮子,脸色苍白,精神萎靡。“李大夫,您快救救本王!这牙痛折腾得我日夜难安,御医说我是上火,可喝了清热药,怎么更难受了?”朱王爷语气急切。
李时珍上前,让朱王爷张开嘴,见他牙龈红肿,却不流脓,舌质淡白,又诊了他的脉,脉象沉细而弱,便道:“王爷,您这不是实火,是虚火。您是不是常年熬夜批阅公文,冬天也爱喝冷酒?”朱王爷点头:“是啊!本王夜里总睡不着,冬天喝冷酒觉得痛快,这和牙痛有关吗?”
“当然有关!”李时珍解释道,“肾属水,主藏精,熬夜会耗伤肾精;冬天喝冷酒,会损伤肾阳。肾阳不足,不能温煦下焦,肾阴便会上浮,形成‘虚火’——这就像锅里的水少了,火却没灭,水汽往上冒,牙龈肿痛就是虚火上浮的症状。御医给您开的清热药,是治实火的,会进一步损伤肾阳,虚火更旺,自然更难受。”
朱王爷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那该用什么药?”李时珍笑道:“我听闻江西民间有用淫羊藿煎汤漱口治牙痛的法子,正好对症。这淫羊藿性辛甘温,归肝肾经,能温补肾阳——肾阳足了,就能把上浮的虚火引回下焦,这便是‘引火归元’。用它煎汤漱口,药力能直接作用于牙龈,既温阳又不损伤脾胃,比内服温阳药更稳妥。”
他当即让侍从去城外的山上采淫羊藿。早春时节,“春生”之初的淫羊藿,刚冒出新芽,叶片鲜嫩,辛香更淡,温燥之性也更平和。李时珍取来新鲜的淫羊藿,加水煎了一炷香的功夫,滤出药汁,待温后递给朱王爷:“王爷,您每次用这药汁漱口,含在嘴里一盏茶的功夫再吐掉,每日漱三次,坚持三天看看。”
朱王爷按此法漱口,第一天就觉得牙龈不那么疼了,浑身也暖和了些;第二天,红肿消了大半,能吃些软饭了;第三天,牙痛竟完全好了。他大喜过望,赏给李时珍许多金银,李时珍却婉拒了:“王爷,我不是为了钱财,只是想搜集这淫羊藿的用法,编入医书,造福更多百姓。不知王府中是否有淫羊藿泡制的药酒?”
朱王爷点头:“有啊!府里的药酒,都加了淫羊藿,说是能滋补身体,本王以前常喝。”李时珍忙请朱王爷取来药酒,仔细闻了闻,又查看了炮制的药材,在笔记上写道:“江西淫羊藿,春采芽,煎汤漱口治虚火牙痛,引火归元;亦泡药酒滋补,温补肾阳。今见藩王府药酒,其味醇厚,当是用陈年米酒泡制,合‘春生养阳’之理。”他还特意记下:“日后若有机会,当验证药酒成分,以证其用。”
第四卷濒湖归籍汇验藿草妙用初成篇
嘉靖四十二年盛夏,李时珍带着满满一篓的笔记和药材标本,回到了蕲州的“濒湖草堂”。此时的草堂,窗前的葡萄藤爬满了架子,案头堆叠着从各地借来的地方史志——《黄州府志》《黎平府志》《江西通志》,还有几本民间流传的农书,每一本上都有他用朱笔标注的关于淫羊藿的记载。
他坐在案前,摊开《本草纲目》的初稿,将这一年来搜集的淫羊藿用法一一整理。首先是黄州的经验:夏采淫羊藿叶,煎汤外洗治冻疮,佐以猪油护肤,引用《黄州府志》“煎汤洗冻疮,效佳”的记载,补充了民间“冬病春治”的口传诀窍,还附上了老周的病案,详细记录了症状、辨证、用法及疗效。
接着是黎平的经验:秋采淫羊藿根茎,配土茯苓泡米酒治风湿痹痛,引用《黎平府志》“配酒治风湿痹痛”的记载,补充了苗民“土茯苓制燥”的配伍经验,写下了老的病案,分析了黎平湿气重的地域特点,以及淫羊藿与土茯苓“相畏”配伍的原理,符合“因地制宜”的天人之理。
然后是江西的经验:春采淫羊藿芽,煎汤漱口治虚火牙痛,引用《江西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