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圈里。这日,轪侯府的门客公孙胜被人抬着来求医,他面色苍白,捂着小腹,连说话都有气无力:“淳于先生,我这病缠了半年,精少乏力,腰膝冷得像揣着冰,吃了无数当归、熟地,都不见好,您要是能治好我,轪侯定有重谢!”
淳于衍为他诊脉,脉象沉迟无力,像冬日里的溪流,滞涩难行;再看他的舌苔,淡白无血色,舌尖还泛着青——这是“肾阳亏虚,精少不足”的证型。当归、熟地虽能补血,却偏滋腻,阳虚的人吃了,反而像给寒邪盖了层被子,更难驱散。
“公孙先生,您这病不是血虚,是阳虚,”淳于衍道,“我有一味‘羊欢草’,性温能补阳,或许能治您的病。”他取来晒干的秋采草根,切成薄片,和三片生姜一起放进陶锅,加了湘江水,慢火煮了半个时辰。生姜性辛温,能引药入经,帮着“羊欢草”把暖意直送肝肾,这是七情配伍里的“相使”,生姜能增强草的温阳之力,还能避免草根的微涩伤了脾胃。
药汤熬成深褐色,盛在粗瓷碗里,飘着淡淡的药香。公孙胜犹豫了一下,还是一饮而尽。没过多久,他就觉得小腹里暖暖的,像有团小火苗在慢慢烧,之前的冷意渐渐散了;喝到第三剂,他竟能自己坐起来,扶着墙走路;连喝半月,不仅腰膝不冷了,精力也足了,能跟着门客们一起练剑。
公孙胜大喜,特意送来百两纹银,淳于衍却没收:“我治病不是为了银钱,只是想把这灵草的用处传开,帮更多人。您要是真想谢我,就帮我问问府里有没有人也有类似的病,我想再试试这草的药效。”
没过几日,公孙胜就带了个农夫来。农夫叫阿福,因去年冬天在湘江水边捕鱼,受了寒邪,得了“阳痿”的毛病,妻子整日以泪洗面。淳于衍给阿福诊脉,脉沉细,舌淡苔白,和公孙胜的证型相似,只是寒邪更重些。他调整了方子:在“羊欢草”根里加了一钱巴戟天。巴戟天性温,味辛甘,也归肝肾经,能补肾阳、强筋骨,与“羊欢草”配伍,是“相须”——两者都能补阳益精,合用则药效倍增,比单用一味药效果好得多。
阿福按方子喝了一个月,病就全好了。他特意带着妻子,提着自家种的小米来谢淳于衍:“先生,您真是活神仙!这草不仅救了我,还救了我的家!”淳于衍笑着说:“不是我神仙,是这草懂人的身子,是天地的馈赠。”他把这个病案也记在竹简上,写道:“羊欢草配生姜,治阳虚精少;配巴戟天,治阳虚阳痿,效如桴鼓。”这些鲜活的案例,成了后来《养生方》益精方的雏形。
第三卷配伍金方融五行,辨证调药合六气
随着治好的人越来越多,淳于衍开始琢磨:“羊欢草”虽好,但不同的人,体质、病情不同,单用或简单配伍,还是不够周全。他想起先父残简上的“人参、巴戟天”,又翻遍了家里藏的医籍,想配出一个更全面的方子,既能补阳益精,又能兼顾其他脏腑。
他按五行相生的道理来搭配:“羊欢草”温补肾阳(属火),火能生土,所以加人参补脾胃之气(属土),脾胃健了,才能把营养转化为精气;土能生金,加黄芪补肺气(属金),肺主气,气能生精;金能生水,加巴戟天助肾水(属水),肾水足了,能滋养肝木;水能生木,加枸杞子补肝血(属木),肝血足了,能濡养筋脉。再加上杜仲强筋骨、当归补血、白芍柔肝、菟丝子固精、覆盆子缩尿、五味子敛肺,一共十一味药,正好对应五脏六腑,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益精方”。
他先用这个方子给公孙胜调理,公孙胜之前虽好转,却仍有些乏力,喝了“益精方”后,不仅精力更足,连面色都红润了。“先生,这方子比之前的药更管用!”公孙胜赞道,“我现在练剑能比以前多练一个时辰,也不觉得累。”
淳于衍还根据五运六气调整方子。这年是水运不足,冬天比往年暖,燥邪偏盛,有个老员外喝了“益精方”后,觉得口干舌燥。淳于衍便在方子里加了一钱麦冬,麦冬性微寒,味甘微苦,能养阴生津,正好平衡方子的温燥,这是“阳中求阴”,既不影响补阳,又能缓解燥症。老员外喝了调整后的方子,口干的症状就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