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80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名医别录·麻黄考》下卷

《名医别录·麻黄考》下卷(2 / 3)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好书推荐: 山村留守妇女们的秘密情事 神御九州 武道太难?可我有面板啊! 快穿之敛财圆梦之旅 无双之诸天万界 庄神弄鬼 隋唐:李渊悔婚,我去做大隋驸马 三国杀:开局神郭嘉,暴打标准将 绝区零:如何面对好感度一百的铃 骑砍:崇祯开局召唤三百可汗卫士

农夫,患伤寒无汗,兼纳差便溏,东垣用麻黄加术汤,汗出病愈,脾胃未伤,感叹:“东垣之法,补《别录》之戒于用药中,妙哉!”

朱丹溪则偏爱麻黄叶外用,他在《本草衍义补遗》中记:“叶煮水外洗,治‘风疹、疥癣’,比茎更稳,无内耗之弊,《别录》‘消赤黑斑毒’之言,外用更验。”有个女子,面生“黄褐斑”,丹溪用麻黄叶配白芷煮水洗面,三月后斑淡,说:“叶性缓,外用不伤气血,恰合‘久服致虚’之戒。”

第九章:明时汇众说,产地验药效

明万历六年,蕲州本草堂的油灯下,李时珍正对着《名医别录》与各地《本草》校勘麻黄条目。他发现,自陶弘景后,历代医家对麻黄产地的记载渐趋一致:“晋地(今山西)、河东(今陕西)者佳,陇西(今甘肃)次之,江南者最逊。”

为验证此说,李时珍派儿子李建元前往晋地、江南实地考察。建元带回的报告称:“晋地麻黄生于黄土高坡,年降水量仅三百毫米,根系深达丈许,茎中麻黄碱含量(后世检测)为江南者三倍;江南麻黄生于湿地,根系浅,碱含量低,故辛烈不及。”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补记:“麻黄之效,全在辛温之气,晋地风寒干燥,故其气烈;江南湿热,故其气缓,此‘地脉’使然,陶公诚不我欺。”他还收录民间谚语:“晋地麻黄一把,胜江南三扎”,足见道地观念已深入民心。

对于“立秋采茎”,李时珍通过观察发现:立秋后麻黄茎中“挥发油(辛味来源)含量最高,纤维素适中,既易煎煮出效,又不柴硬”,而春采者“挥发油未足”,冬采者“油已耗散”,印证了陶弘景的采收智慧。

他对麻黄叶的应用更谨慎:“叶虽缓,然毕竟辛温,内服仍需防久虚;外用则无忌,《别录》‘消斑毒’之效,外用为妥。”有个医者按时珍之说,用麻黄叶煮水外洗治“荨麻疹”,效佳且无副作用,感叹:“时珍汇众说,使《别录》之叶用,更趋精准。”

第十章:清时重实践,禁忌入规程

清乾隆三十年,《本草逢原》的作者张璐,在临床中深感“久服令人虚”的警示之重要。他见太多医者“贪麻黄之效,久用不辍”,导致病人“汗多、心慌、体瘦”,遂在书中特设“麻黄禁忌篇”,将《别录》之戒细化为“三禁”:

一禁“体虚者久服”,二禁“阴虚者单服”,三禁“无表证者妄服”。他治一个“咳喘日久”的老妇,先用麻黄汤取效,随即减量,加黄芪、麦冬,说:“此为‘中病即止,防虚善后’,合陶公‘久服致虚’之戒。”老妇连服半月,咳喘止而体不虚,叹:“张公知麻黄之猛,更知护人之虚。”

吴鞠通则在《温病条辨》中,将麻黄的道地与采收融入方剂:“凡用麻黄汤,必选晋地立秋阴干者,否则需加量,然加量则易致虚,故不如求道地。”他治“风寒表实”,必亲验麻黄产地与采收时间,说:“陶公之训,非空谈,乃保命之规。”

清代药铺更形成“麻黄采购规程”:“晋地货优先,立秋采者入库,阴干者上架,江南货仅备应急,且需注明‘效逊’。”北京同仁堂的老账册中,至今可见“光绪五年,购晋地麻黄三百斤,价高于江南货两倍”的记载,足见道地观念已制度化。

第十一章:现代循证,古法验真章

民国二十二年,药理学家陈克恢研究麻黄成分,发现:晋地麻黄中麻黄碱含量达1.5%,江南者仅0.5%,印证了陶弘景“晋地良材”的判断;立秋采收的麻黄,麻黄碱与挥发油含量均高于其他季节,验证了“立秋采茎”的科学性。

当代研究更证实:麻黄叶中麻黄碱含量仅为茎的1/3,故发汗力弱(合《别录》“叶缓”之说);长期大量使用麻黄,会因过度兴奋交感神经,导致心悸、失眠、体重下降(印证“久服令人虚”)。这些发现,从现代科学角度,为陶弘景的补充提供了实证。

如今,《中国药典》明确规定: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主产于山西、陕西、甘肃等地”,采收时间“秋季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新书推荐: 怪谈摄影师 活人禁忌2 我成了光之巨人 为了成为英灵我只好在历史里搞事 暴击修仙,从追回青梅开始! 雄兵连之武安君 龙族:从系统托管开始的屠龙 打工三十年,我携百万资产回九零 全球病变:活尸狂潮! 末世:圣母系统被无敌空间制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