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80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名医别录·麻黄考》下卷

《名医别录·麻黄考》下卷(1 / 3)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好书推荐: 山村留守妇女们的秘密情事 神御九州 武道太难?可我有面板啊! 快穿之敛财圆梦之旅 无双之诸天万界 庄神弄鬼 隋唐:李渊悔婚,我去做大隋驸马 三国杀:开局神郭嘉,暴打标准将 绝区零:如何面对好感度一百的铃 骑砍:崇祯开局召唤三百可汗卫士

第六章:唐时传经义,道地入方书

唐高宗显庆四年,长安太医署的药园里,孙思邈正手持《名医别录》,对照着眼前的麻黄标本。园子里的麻黄,一半来自晋地,一半来自江南,前者茎粗节密,后者茎细节疏,正如陶弘景所记“晋地良材,江南次之”。

“师父,为何非要舍近求远,用晋地麻黄?”弟子问道。孙思邈指着两束麻黄煮出的药汤——晋地者色深味烈,江南者色浅味淡,“《别录》明言‘生晋地及河东’,此非空谈。去年用江南麻黄治京兆尹的‘伤寒表实’,三剂不效;换晋地者,一剂汗出病愈,道地之效,立竿见影。”

他在《千金要方》中特设“药地篇”,收录陶弘景关于麻黄产地的记载,并补充:“凡用麻黄,必选晋地立秋所采者,阴干后色青褐、节密者佳,余者效力减半。”有个岭南医者,按思邈所言行事,从晋地购得麻黄,治好了当地肆虐的“风寒疫”,在信中感叹:“若无陶公记产地,孙公传经验,岭南医者,何识麻黄真味?”

对于“立秋采茎,阴干”,孙思邈更细化为“采后挂于通风檐下,忌堆压,待其八成干时,剪去残根,捆成小束,再阴至全干”。他发现,如此处理的麻黄,辛气不散,储存三年仍药效不减。长安西市的药商,按此法储存麻黄,生意远超同行,说:“陶公的‘阴干’二字,藏着保药效的秘诀。”

陶弘景关于麻黄叶的记载,也被孙思邈发扬。他用麻黄叶配杏仁,治“小儿轻症咳喘”,说:“叶性缓,不伤稚阴,《别录》言其‘主上气喘息’,诚不欺我。”有个三岁孩童,咳喘兼惊,思邈用麻黄叶煮水,加蜂蜜调服,既平喘又不惊,孩童母亲泣道:“早知叶能治病,何必让娃受茎之烈?”

第七章:宋时校本草,细节入典章

北宋嘉佑二年,东京汴梁的校正医书局里,掌禹锡正带领学者校勘《神农本草经》与《名医别录》。案头的麻黄条目,已被批注得密密麻麻,其中陶弘景的补充被用朱笔标出,与《本经》原文并列。

“《别录》补《本经》之漏,如为大厦添梁,”掌禹锡对同僚说,“麻黄产地、采收、叶用、久服之戒,缺一不可入典。”他们将《别录》内容完整纳入《嘉佑补注神农本草》,并附“图经”——绘制晋地麻黄的形态、采收场景,注明“立秋采者茎坚,春采者茎嫩,药效悬殊”。

唐慎微编撰《证类本草》时,更收录了民间用麻黄叶的验案:“河中府有妇人,患‘风疹瘙痒’,用麻黄叶煮水外洗,三日即消,此《别录》‘消赤黑斑毒’之验也。”他还补充:“叶虽效缓,然外用无久服致虚之弊,可放心用。”

有个汴京的疡医,按《证类本草》记载,用麻黄叶配伍苦参,治“顽固性湿疹”,十愈八九,感叹:“陶公记叶之功,不仅补内服之缺,更开外用之途,真乃慧眼。”

对于“久服令人虚”,宋代医者更细化为“凡用麻黄,中病即止,最多三剂,虚人忌用”。《太平圣惠方》中收录“麻黄汤”时,特意注明:“服后汗出病减,即停,勿过服,恐如《别录》所言‘令人虚’。”有个武将,患“风寒痹痛”,连服麻黄汤五日,渐觉乏力,医官按“中病即止”之戒,改用人参汤善后,方得复原。

第八章:金元医家辩,叶茎各有司

金代正大年间,河间学派的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对麻黄叶与茎的区别提出新见:“茎主发汗解表,其性烈,如冲锋之将;叶主解肌缓表,其性柔,如后卫之卒,《别录》言叶‘解肌’,正合此意。”

他治“外感轻症”,常用麻黄叶配葛根,说:“解肌者,解散肌表之邪,不似茎之开腠理,故无过汗之虞。”有个书生,外感后微恶风、轻咳,完素用麻黄叶汤,一剂即愈,书生叹:“早知有此柔和之药,何必怕麻黄之烈?”

李东垣则从“脾胃论”出发,强调“久服令人虚”的深意:“麻黄发汗,必耗脾胃之气,久服则中气下陷,故《别录》示戒。”他治“风寒表实兼脾虚”,用麻黄汤时必加白术、茯苓,说:“此为‘防虚于未然’,合陶公之意。”有个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新书推荐: 暴击修仙,从追回青梅开始! 龙族:从系统托管开始的屠龙 末世:圣母系统被无敌空间制裁了 我成了光之巨人 打工三十年,我携百万资产回九零 雄兵连之武安君 活人禁忌2 全球病变:活尸狂潮! 为了成为英灵我只好在历史里搞事 怪谈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