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到洛水村的清沅,跨越千年,仍在继续。它藏在《伤寒论》的竹简里,在柯琴的注解中,在清沅的医案里,在每一个用它治病救人的医者手中。它不仅是一剂方剂,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今,连接着医理与人心,连接着五行生克的天地之道。就像洛水永远流淌,猪苓汤的智慧也永远流传,因为它承载的,是对生命的珍视,是对自然的敬畏,是医者代代相传的仁心与匠心。
赞诗
伤寒一部载奇方,猪苓汤成利水章。
阿胶护阴防伤正,滑石通淋清热长。
合入增液滋燥渴,配归散治产后殃。
千年流转仁心在,泽被苍生岁月长。
尾章
许多年后,有个年轻医者在古籍中读到清沅的医案,按图索骥来到洛水村。润安堂仍在,药柜里的猪苓、阿胶依旧散发着淡淡的药香。老掌柜给他看那本泛黄的《仲景猪苓汤传承集》,指着清沅的批注:“医道如洛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年轻医者走出润安堂,洛水正悠悠流淌,两岸的杨柳青青,像极了清沅当年描述的模样。他忽然明白,猪苓汤的真正传承,不在书本,而在每一次望闻问切中,在对“脉浮发热,渴欲饮水”的精准判断里,在“利水不伤阴”的医者仁心里。这传承,就像洛水的浪花,一朵接一朵,永远向前,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