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还有这么深的道理!”清沅笑道:“这就是中医的‘天人合一’。人是小天地,五脏对应五行,药物也分属五行,用药物的五行调和人体的五行,病自然就好了。就像洛水,水多了要疏导,水少了要补充,平衡了才好行船。”
这天,周先生的精神好了些,清沅把这次的医案读给他听。周先生听完,欣慰地说:“沅儿,你已经悟透了猪苓汤的精髓。记住,学医不仅要背药方,更要懂医理;不仅要懂医理,更要有仁心。就像仲景先师,他写下《伤寒论》,不是为了成名,是为了救百姓于疾苦。”
清沅点点头,将《伤寒论》捧在胸前,仿佛能感受到先师的温度。书页上“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二十一字,此刻在她眼中,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跳动的生命,是流淌的洛水,是无数医者仁心汇聚成的长河。
码头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忙,搬运工们扛着货物,号子声此起彼伏。老王见了清沅,笑着打招呼:“清沅姑娘,您的猪苓汤真是神药,我现在干活浑身有力气!”清沅笑着回应:“不是药神,是医理神。”
她回到润安堂,将猪苓汤的医案、配伍图、五行解说整理成册,取名《猪苓汤辨证录》。册子的扉页,她写下:“医道如洛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药方如舟楫,载道而行,而未尝停也。”
夕阳透过药柜的格子,照在那包阿胶上,暗红的光泽与青黑的猪苓相映,像一幅流动的画。清沅知道,猪苓汤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它会随着洛水的流淌,随着医者的脚步,传到更远的地方,救治更多的人,因为它承载的,不仅是药方,更是《伤寒论》的智慧,是五行生克的哲理,是医者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
(上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