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的天空终于裂开了一道缝。先是飘下几滴冷雨,砸在滚烫的土地上,发出\"滋滋\"的响,接着就变成了瓢泼大雨,连下了三天三夜,把红河谷的干渴浇透了,把哀牢山的裂缝填满了,也把迷梯的湿地浇成了一片泥沼。
雨停后,沙马曲比带着族人去迷梯,惊喜地发现——湿地里冒出了许多白色的菌丝,像棉线,在黑土里蔓延,那是乌金菇的\"根\"。更让人高兴的是,黑煞带着几头小野猪,正在湿地里拱土,拱过的地方,很快就冒出些小小的乌金菇芽,紫红紫红的,像刚出生的彝家娃娃。
\"山神应了咱的祭!\"阿普激动得老泪纵横。
沙马曲比把藏在树洞里的\"菇王\"取出来,小心翼翼地埋在湿地中央,上面盖了层腐叶,浇上清澈的山泉水。\"去吧,好好长,\"他对着泥土说,\"明年,给咱结更多的乌金菇。\"
雨水让庄稼有了收成,虽然不多,但足够彝人度过剩下的日子。水肿的病人越来越少,寨子里的炊烟也恢复了往日的稠密,带着苦荞和腊肉的香。可没人忘了乌金菇——他们在自家的菜地里,试着种下乌金菇的菌种(沙马曲比教的,用乌金菇的碎片拌上腐叶),居然真的长出了小小的乌金菇。
沙马曲比把\"挖菇经\"和\"乌金菇配伍法\"(乌金菇配苦荞、配辣子、配腊肉的不同做法和功效),用彝文刻在竹筒上,传给了阿普,又让阿普教给阿黑,一代代传下去。\"这是咱彝人的'药书',\"他说,\"不能让它随着旱情结束而消失。\"
有个马帮的汉人,路过阿依寨,用一匹布换了些乌金菇,说要带回城里给药铺。沙马曲比让他带了块乌金菇木雕,说:\"这东西叫乌金菇,是咱彝人的救命恩人,你要告诉城里的人,它能填肚子,能治病,要敬着它。\"
汉人笑着答应了,后来听说,城里的药铺老板把乌金菇叫做\"猪苓\",卖得很贵,但彝人不在乎这个,他们只认\"乌金菇\"这个名字,因为里面藏着哀牢山的恩,藏着黑煞的情,藏着彝人在饥荒里熬过来的日子。
旱情彻底结束的那天,沙马曲比带着族人去迷梯,发现他们种下的\"菇王\",已经长出了一窝小小的乌金菇,黑褐发亮,像撒在黑土里的金子。湿地里的水满了,蕨类重新抽出了绿芽,黑煞的蹄印又变得密密麻麻,像是在庆祝。
\"看,\"沙马曲比指着那窝乌金菇,\"它们会一直陪着咱彝人。\"
阿黑突然指着天空喊:\"毕摩,你看!\"
众人抬头,只见一群白鹭从红河谷飞来,落在迷梯的湿地上,啄食着乌金菇周围的虫子,翅膀在阳光下白得耀眼。这是旱灾后第一次见白鹭,彝人说,白鹭是吉祥鸟,它们来了,就意味着好日子要来了。
沙马曲比的牛骨卦,在那天第一次出现了\"吉\"象——裂纹顺着\"生机\"的纹路,像条通往丰年的路。
五、菇火永续彝歌传情
几年后,阿依寨的老榕树下,多了块新的石碑,上面用彝汉两种文字刻着\"乌金菇\"三个字,旁边刻着野猪拱土的图案。沙马曲比已经很老了,背驼得像座小山,却每天都要拄着拐杖去石碑前坐坐,看着寨子里的年轻人去迷梯挖乌金菇,教他们辨认,教他们遵守\"山规\"。
阿黑成了新的寨主,他把沙马曲比的\"挖菇经\"编成了歌谣,让孩子们从小就唱:\"迷梯湿地黑土肥,乌金菇儿藏得美;三挖七留是规矩,明年还有乌金归。\"
乌金菇不再是饥荒时的救命粮,成了彝人餐桌上的常客——他们用乌金菇炖腊肉,香得能飘出半座山;用乌金菇炒辣子,辣得过瘾,还能去湿;甚至用乌金菇泡酒,说是能治风湿,喝了冬天不腿疼。
有个汉族医生从县城来,给彝人看病,见他们用乌金菇当菜吃,连连称赞:\"这是'药食同源'的典范啊!猪苓利水渗湿,常吃能预防水肿,比吃药好。\"他还教彝人把乌金菇切片晒干,保存起来,冬天泡水喝,效果一样好。
沙马曲比把医生的话记在心里,让阿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