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想起什么,\"对了,你爹咋样了?\"
阿强这才想起爹,心里一紧,转身就往家跑。刚到门口,就见娘站在院里,对着太阳笑,眼睛里闪着光:\"阿强,你爹......你爹也尿了!刚尿的,还能说话了!\"
阿强冲进屋里,爹果然醒着,虽然还肿,但眼神清亮了些,见他进来,咧开嘴笑了笑:\"好小子......没给你爹丢人......\"
阳光从窗棂照进来,落在爹的脸上,也落在桌上的猪苓上。那黑褐色的疙瘩,在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像块被岁月打磨过的玉,藏着秦岭的灵气,也藏着清溪村的新生。
三、药传四乡猪苓扬名
清溪村的烟囱,在猪苓的药香里,一根根重新冒起了烟。
阿强成了村里的英雄。每天天不亮,他家门口就排起了长队,有本村的,有邻村的,甚至有从百里外县城来的,都捧着陶罐,求他给点猪苓。阿强请了几个身强力壮的村民帮忙,在老槐树下支起几口大铁锅,整天煮猪苓汤,谁来都能喝上一碗,分文不取。
老郎中则成了他的\"军师\"。老头把自己的药铺腾出来,教大家怎么炮制猪苓:\"先用清水泡三天,把泥洗干净,再放在阴凉处晾干,不能暴晒,晒了就失了水性;切片要薄,像纸一样,才能熬出药性。\"他还根据病人的症状,调配不同的方子:\"年轻人火力壮,猪苓配滑石,清热利水;老年人阳气弱,猪苓配桂枝,温阳化气;妇女产后水肿,猪苓配当归,活血利水。\"
王寡妇家的娃,喝了五天猪苓汤,肿全消了,又能在溪边摸鱼了,见了阿强就喊\"阿强叔\",声音脆得像银铃。阿强的爹也能下床走路了,虽然还得拄着拐杖,但每天都要去槐树下坐会儿,看着大家喝药汤,笑得合不拢嘴。
消息传到县城,县太爷派了个师爷来考察。师爷是个读书人,戴着方巾,背着药箱,一来就摆架子:\"大胆刁民,竟敢用不明之物治病,不怕草菅人命吗?\"
阿强没理他,只是把师爷领到张婶家。张婶的男人虽然没了,但她的儿子喝猪苓汤好了,正帮着阿强煮药。\"大人您看,这是用猪苓治好的第三个孩子。\"阿强又带他去看李叔的坟,\"这是没来得及喝药的。\"
师爷看着那些消肿的病人,又看了看坟头的新土,脸色变了变,没再说硬话,只是拿起块猪苓,翻来覆去地看:\"这东西真有那么神?\"
老郎中在一旁说:\"大人有所不知,此药名猪苓,甘淡渗湿,专通水道,是治水肿的良药。野猪尚且知其效,何况人乎?\"他把炮制好的猪苓片递给师爷,\"大人可带回县衙,让御医辨认。\"
师爷拿着猪苓片,半信半疑地走了。没过三天,县衙就派人送来块牌匾,写着\"济世利民\"四个大字,还赏了二十两银子,让阿强多采些猪苓,救济周边的村子。
阿强用这银子雇了几个村民,跟着他去黑风口采猪苓。他定了规矩:只采大的,留着小的;只采露在外面的,不挖深根;每次采完,都要在土里埋些腐烂的树叶,给猪苓当肥料。\"这是山神的东西,得敬着。\"他对村民说,\"采多了,山神会收回去的。\"
村民们都信他的话,跟着他小心翼翼地采,谁也不敢贪心。采回来的猪苓,一部分留给本村,一部分送给邻村,剩下的由老郎中标价卖给药商,换些粮食和布匹,分给村里的贫困户。
有个药商想垄断猪苓,出高价让阿强只给他供货,还说要把猪苓卖到京城,赚大钱。阿强一口回绝了:\"这药是治病人的,不是让你发财的。谁需要,就给谁,不分贵贱。\"
药商骂他傻,摇摇头走了。老郎中却夸他:\"傻得好。药者,仁心也。要是沾了铜臭味,药效就变了。\"
这天,阿强又带着人去黑风口采猪苓。刚走到上次见野猪的地方,就听见\"哼哼\"的叫声。抬头一看,那头黑野猪正站在一块岩石上,看着他们,嘴里叼着块猪苓,像是在打招呼。
阿强对着野猪拱了拱手:\"多谢山神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