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更奇的是,用当年的叶煎水,治“火淋”(小便灼热)特效,药汤服下如饮冰水,此“火运助草之火气,反能清热,如以火攻火,实则泻火”。
(三)土运之年根如磐
戊申年(土运年),土气旺盛,勒草根部粗壮如手指,深入地下三尺,竟能固定住松动的墙基。当年村中流行“脾虚湿盛”的病症,村民用根炖猪肚,竟能健脾开胃,小便也随之通畅。村医叹道:“土运助根之土性,能培脾土,土实则能制水湿,此‘同气相求’也。”
(四)金运之年气如锋
庚申年(金运年),秋风劲厉,勒草茎秆坚韧如麻绳,刺锋利如剃须刀片。山匪来犯时,被刺扎过的伤口竟不易愈合(金气肃杀,能抑菌),村医取当年的藤煎水,治“石淋”特效,能化坚散结,此“金气助草之金性,能破症结,如利刃削石”。
(五)木运之年藤如织
甲寅年(木运年),春风和煦,勒草藤蔓疯长,短短三月便织满整面墙,如绿色瀑布。当年村民多“肝气郁结”(如易怒、胁痛),用嫩藤配陈皮煎水,竟能疏肝理气,此“木运助草之木性,能疏泄肝气,如春风解冰封”。五运流转,勒草随之应变,恰合“天人合一”之妙。
第五卷:四气五味疗湿疾,归经入腑通水道
(一)苦寒清泄治热淋
榕溪村医总结勒草性味:“味极苦,苦能燥湿;性寒凉,寒能清热;气腥烈,能透邪外出。”最善治“热淋”——患者小便灼热刺痛,尿色黄赤,如饮沸汤。取夏至后鲜叶五钱,与淡竹叶同煎,服后片刻便觉尿道清凉,如暑日饮凉茶,此“苦寒入膀胱经,直泻湿热之邪”。
(二)辛散透表祛暑湿
春日嫩藤味辛带苦,村医常用其治“暑湿感冒”:患者发热无汗,头重如裹,小便短赤。取春藤三钱,配香薷、厚朴,煎水加姜汁(制其苦寒),服后微汗出,小便通畅,此“辛能发散,透表祛湿,如开窗通风,散室内浊气”。有孩童外感兼遗尿,用此方药后,汗出尿止,村医谓“表里同解,上下分消”。
(三)涩味固敛止遗溺
秋末的勒草种子味涩带甘,村医发现其能“固涩止遗”。有小儿夜间遗尿,用炒香的种子研末,拌入白粥服用,半月后竟能安睡至天明。“涩能收敛,入肾经,固肾气而缩小便,如关门防漏,”村医解释道,“但需与山药同用,防其涩滞太过,此‘涩中带补’之法。”
(四)甘淡渗利消水肿
勒草的老根经炮制后(酒蒸去苦寒),味转甘淡,村医用以治“湿肿”:患者下肢浮肿,按之凹陷不起,小便不利。取冬根一两,配茯苓、泽泻,炖鲤鱼服食,三日后尿量增多,浮肿渐消,此“甘淡渗利,能导湿从小便出,如疏通河道排积水”。
(五)归经有序通三焦
村民们在实践中发现,勒草各部归经不同:叶入上焦(肺),能散肺热而通水道(肺为水之上源);茎入中焦(脾),能燥脾湿而助运化;根入下焦(肾、膀胱),能利水而固肾气。治“三焦湿热”时,全草同用,如“三路大军”齐进,上宣、中燥、下利,使湿邪从三焦分消,此“一物归三焦,如护村墙分守三路,各司其职”。
第六卷:七情配伍增神效,相须相使护安康
(一)相须金银花,清暑更得力
暑天小儿生痱子,瘙痒难耐,村医取勒草叶与金银花同煎,外洗患处,效果远胜单味药。“勒草苦寒清热,金银花甘寒解毒,二者相须,如两员猛将同战,清暑毒之力倍增,”村民们称之为“双花水”,洗后皮肤清凉,还能预防腮腺炎,此“相须为用,功效叠加”。
(二)相使车前子,利水功倍彰
治石淋时,村医必用勒草藤配车前子:勒草破瘀散结,车前子导湿下行,二者相使,如“开路先锋”与“向导”配合,能加速结石排出。有位老石匠服此药七剂,排出绿豆大结石,石上竟有勒草刺般的刻痕,村民皆叹“草木相使,竟能化石”。
(三)相畏生姜片,制其苦寒伤
有体虚老人服勒草后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