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平息了因彻夜炼丹而起的五心烦热。
他将根块置于青石板上,以玉刀剖开:截面如墨玉般油润,外圈色深如漆,中心却有一圈杏黄,“此乃肾(黑)脾(黄)相交之象!”再细看纹理,竟如人体经络图,隐隐有细管贯通,“根有百脉,与人身同构。”他取晨露滴于断面上,见露珠凝而不散,如珍珠滚玉盘,“津液充盈,故能滋阴。”
忽有蜜蜂绕花三匝,停在花瓣上。玄真子观其翅色:前翅紫黑,后翅金红,“蜂为火虫,却采水色之花,此乃火能引水之征。”他又见花瓣上有细小白点,如星辰散布,“此草吸夜露、承日光,故含日月精华。”遂在鹿皮笺上画下草形:根作太极图,花为四象纹,茎如八卦柱,叶似五行旗。
第三部分:阴阳煎和探四气
玄真子席地而坐,取来三足陶鼎,以山涧雪水煮沸根块。水沸之时,白汽蒸腾如蓬莱仙雾,空气中弥漫开清苦之味,却无燥烈之气。他以竹筷蘸取药汁,滴在羊脂玉碟中,见汁液色如浓墨,却清透如琥珀,“此乃寒而不凝,苦而不燥之征。”又将药汁抹于寸口脉,觉清凉之气透皮而入,沿手少阴心经上行,直抵心窍,顿感神思清明,目内翳障竟隐隐消散。
“四气者,寒热温凉也。此草得北地寒水之精,故能清热;含西方燥金之气,故能降火;具东方生发之机,故能养阴;兼南方长养之德,故能散结。”他取出磁石与硫磺,分置药鼎两侧——磁石属水,硫磺属火,只见药汁在水火之间如太极般旋转,“此草能调和阴阳,当为君药。”想起去岁冬日,有山尼患“骨蒸劳热”,夜夜盗汗浸枕,遍用凉药无效,若以此草配伍熟地、知母,定能滋阴潜阳。
他取来五节竹管,分别刻上宫商角徵羽,以药汁注入:吹之发出清越之声,恰合羽音(水)。“羽音入肾,此草归经无疑。”又以药汁染帛,见帛色由白转紫,再转墨黑,“色变应五行,白(金)→紫(火)→黑(水),乃金生水、火克金之象。”
此时有山雀啄食落在石上的药渣,原本焦躁的鸣叫声渐趋和缓。玄真子见其啄食后,羽毛更显黑亮,“此草能补精血,故润羽毛。”遂在鹿皮笺上补记:“玄参,味甘苦咸,性微寒,入肾、肺、胃经。主骨蒸劳热,津伤口渴,咽喉肿痛,瘰疬痰核……其性润而不腻,清而不败胃,乃滋阴之妙品。”
第四部分:五运推迁合天时
玄真子立起身,见日已过午,山影西斜。他观天上云气:东方青云如苍龙摆尾,西方白云如白虎蹲踞,南方赤云如朱雀振翅,北方黑云如玄武蛰伏,中央黄云如麒麟踏雾,“此乃五运正纪之象!”掐指推算:“今岁天干甲,地支寅,甲为阳木,寅为相火,木火合德,风热偏胜,民病多头痛目赤、胁痛烦渴。此草得寒水之精,可制炎火之烈,正应天时。”
他行至草旁,见其叶片朝向东阳,根须却扎向西方背阴处,“东为木,西为金,此草根金叶木,金能克木,故虽逢木运之年,却能自敛其性。”又看根块周围土壤,湿润而不黏滞,疏松而不贫瘠,“此得土之冲和,故能入脾胃而不碍运化。”想起《本草衍义》所言:“用药必知岁气,若春夏则不宜过用温热,秋冬则不宜过用寒凉。”此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当在仲秋采收,那时金气旺盛,可助其收敛阴气。
他取出刻有七十二候的玉盘,将根块置于“清明”位,见盘上露珠自动汇聚于根下,“清明时节,地气升腾,此草应候而生。”又以罗盘测其生长方位:恰在艮卦(东北)之位,“艮为山,为止,此草得山之静气,故能养阴。”
此时山谷中传来隐隐雷鸣,春雨将至。玄真子见草叶上凝起露珠,颗颗如黑珍珠,“雨为天水,露为地津,此草承天地之露,吸山水之精,故能养阴润燥。”他张开双臂,任山风拂过,感体内肝气随春升而微动,却因观此草而得平息,“天人相应,真不谬也!”遂在石上刻下:“甲木年,寅月卯日,得玄参于艮位,合五运六气之妙。”
第五部分:丹火淬砺悟性命
回到岩洞丹房,玄真子将根块置于青田石上,以昆吾刀切成薄片。那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