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状纹清晰如刻。每当秋风起时,参园里会插下刻有“白帝”二字的桃木牌,牌面吸足晨露后,会浮现出太子参的纹样。而溱洧河畔的老药工们都知道,霜降前夜若在梧桐树下静坐,能闻到参香与霜气交织的奇味,那是隐者授印时留下的医道精魂,在岁月里凝成了永不消散的药香。
如今的百草堂遗址上,残碑断碣间仍能见到金色的参须化石,当地人说那是太子参的精魂所化。每当秋阳照耀,石缝中会渗出透明的汁液,尝之甘润,恰如当年的“霜露琼浆”。这味得秋金之气的草根,就这样穿越千年时光,在溱洧河畔续写着“白帝敛阴培根本”的传奇,将草木的智慧与医者的仁心,永远封存在秋天的露水里。
秋卷结语
观夫秋季治燥,方知医道如秋叶飘零,看似肃杀,实则蕴藏生机。太子参得春夏之气,应秋金之敛,与北沙参、麦冬相伍,恰如白帝麾下的玉露神兵,既清燥邪,又固根本。此中真机,全在“以润治燥,以敛养阴”——盖秋燥如刀刃,强行滋补则如以肉试刃,唯有借参草之清润,顺秋气之收敛,使肺津得复,脾气得固,方合“秋收”之道。今秋卷叙毕,可见草木应时,医者顺天,虽方寸草根,亦能扭转秋燥之危。
赞诗·七律·秋日参草
白帝挥霜落溱洧,梧桐裂帛露华凝。
肺伤最惧金风燥,脾弱偏宜参草承。
梨膏和浆融玉露,沙参佐使化金冰。
百草堂前秋意满,始知敛阴即生阳。
冬卷预告
当溱洧河面结上薄冰,朔风卷着雪沫扑打宫墙。冬属水,主闭藏,寒气当令,最易伤肾。太子虽得春夏秋三季调护,然肾为先天之本,不耐严寒,竟至肢冷畏寒、夜尿频多。且看太子参与熟地、山茱萸、枸杞等配伍,熬制“填精固元膏”:既要防寒邪直中,又要助肾水封藏;既要温煦命门,又要滋养真阴。更有深宫秘事——郑国公于冬至祭天归来,偶感“寒闭”之症,肢冷如铁,太医院误用燥烈之品反致动血,恰是姬昭以太子参合龟板之法,上演“以封藏之剂,解寒凝之困”的少年医案。且听第四卷《冬藏卷·黑帝封髓固真元》,看小小参草如何在冰封雪覆之时,再续一段填精补肾的本草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