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春生第一鲜”,可清肝热,散风邪。
行至谷深处,见一汪清泉名为“洗心池”,池边生着两种草:一为薄荷,茎叶紫润,香气冲鼻;一为艾草,新芽初萌,叶背有白绒。蘅芜大喜:“薄荷辛凉,入肝经,可疏肝解郁;艾草辛温,入脾经,可温经散寒。一寒一热,一散一守,正合阴阳之道。”于是分置绿、朱二囊,前者对应风木,后者对应君火。
采毕,见池水中倒映着自己身影,竟与无花果树影重叠。蘅芜伸手触碰水面,涟漪中浮现二十四节气轮盘,立春的位置亮如金灯,而雨水节气处隐约有冰晶闪烁。她忽然想起鸿蒙时期,曾与神农氏论药:“凡人谓草木无情,不知一株一茎皆通天地之气。”当下跪谢天地,池水竟自形成漩涡,将她采的药草洗得晶莹剔透。
七、寒枝孕蕾藏真意,素手拈花待后生
卯时,蘅芜回到草庐,见苏翁正对着窗前的无花果枝出神——枝条上竟冒出米粒大的花苞,虽无花瓣,却有淡淡紫光萦绕。“此乃‘无花之花’,最得天地混沌之妙。”蘅芜解释道,“花为植物之精,藏而不露,正如肝气当‘以条达为顺,以抑郁为逆’。待雨水时,花苞自会化作‘阴阳果’,可治寒疝之疾。”
苏翁似懂非懂,却见枝条影子投在墙上,竟成“医”字。蘅芜取出昨日山雀衔来的粟米,撒在无花果树下:“此粟得星精所化,可作药引。老伯记住,今后每逢节气更替,取粟米七粒,与当令药草同煎,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临行前,蘅芜从发间取下最后一枚星屑,化作玉简,内录《立春养生要诀》:“立春之日,宜食辛散,忌酸收;宜缓形劳,忌大汗;宜疏肝气,忌郁怒……”又在苏翁药囊里藏了三颗无花果种:“待谷雨过后,种于东南坡,可得‘三气具足’之果,可解百毒。”
走出草庐,蘅芜回望,见无花果树已长至丈许,枝条在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挥手。远处传来布谷鸟啼声,正是“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的古调,却在此刻化作“春生春生,无怠无荒”的天音。她知道,这是天道对她的警示,亦是期许。
赞曰:
一元复始万象新,木德初萌贯古今。
无花有果藏至道,一味调和见天心。
下回预告:
第二回《雨水·春寒料峭话肾元》,且说蘅芜行至桃花渡,见村童患“寒疝”腹痛,以无花果叶配枸杞、吴茱萸,煎水热敷,竟引出肾中伏寒。其间遇雨神布雨,误将“冬寒之水”混入春雨,致溪水暴涨,蘅芜需以“五气调和法”化解水患,悟“肾主水”之道。更有神秘道童出现,言及“二十四节气药灵”之说,为后文埋下伏笔。
结语:
天道循环,周而复始,一草一木皆含至理。蘅芜初涉尘世,便以“生”字破题,往后更有二十四番风雨,待她以草木为笔,医道为墨,书写天地之大文章。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赞诗:
东风吹醒万灵胎,
太昊分青入草莱。
一卷《黄庭》藏叶底,
待看春雨化鸿裁。
(本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