剂
处暑二候“天地始肃”,谷中风起,却裹挟着令人窒息的闷热与干燥。决明子望着阴沉的天空,深知唯有调和阴阳,方能化解这场危机。他苦心钻研,精心调配出“清暑润燥饮”:取生决明子(甘凉,清暑生津,润肠通便)八两、滑石(甘淡,清热解暑,利水渗湿)五两、藿香(辛温,化湿解表)四两、麦冬(甘寒,润肺养阴)三两、陈皮(辛苦,理气健脾)二两。“生决明子与滑石共清暑热,滑石利水使暑湿从下而解;藿香芳香化湿,醒脾和中;麦冬润燥生津,滋养肺胃;陈皮理气,以防诸药滋腻碍胃,五药相辅相成,共奏清暑化湿、润燥和中之效。”
煎药过程极为讲究,采用“阴阳共济火”。灶下先以松明火(属木,生火助阳)猛烧,待火势旺盛后,加入阴沉木(属阴,清热凉血),使火焰转为蓝紫色。药罐选用古朴的紫陶,内置清晨采集的朝露与傍晚收取的夜露,象征阴阳调和。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三个时辰,期间需不断搅拌,如太极运转,使药力充分融合。药成之时,汤汁呈琥珀色,表面漂浮着一层细腻的油珠,散发着决明子的甘香、藿香的辛香与麦冬的清甜,令人闻之神清气爽。
刘阿婆服下首剂药后,腹中肠鸣作响,不久便排出大量稀便,颜色深黑,气味奇臭。三剂过后,呕吐停止,能够少量进食米粥;七剂服完,泄泻渐止,舌苔变薄,脉象趋于和缓。当最后一剂药饮下,她竟能缓缓坐起,虚弱地握住决明子的手,眼中含泪:“先生,我这条老命,是您从阎王爷手里抢回来的啊!”此时,谷中突然吹来一阵清风,裹挟着丝丝凉意,枯黄的树叶纷纷飘落,仿佛预示着暑燥之邪正在消退。
四、七情通滞调气机
针对浑身困重、发热恶寒的患者,决明子施展“七情通滞疗法”,从多个维度调理气机。
视觉通滞:山河壮丽图:在病房墙壁绘制气势恢宏的《山河壮丽图》,画面中高山巍峨,瀑布飞泻,江河奔腾。颜料特意选用决明子汁混合青金石粉,使整幅画散发着幽幽蓝光,仿佛蕴含着清凉之气。患者凝视画作时,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顿感心胸开阔,困重之感渐渐消散。一位患病多日的年轻樵夫,盯着画作看了一个时辰后,竟起身在病房中来回踱步,惊喜地喊道:“我感觉身上的枷锁被解开了!”
嗅觉通滞:香药醒脾囊:为食欲不振的妇人特制“香药醒脾囊”,囊内装入藿香、佩兰、决明子花、丁香、肉桂等香料。这些香料经过特殊炮制,研成细末后,用丝绸缝制而成。妇人每日清晨、午时、傍晚将香囊置于鼻下轻嗅,同时缓缓深呼吸。辛香的气味通过鼻腔直达脾胃,刺激食欲。王嫂子自从佩戴香囊后,恶心之感逐渐消失,开始主动进食,还笑着说:“这香囊比我丈夫做的饭菜还香,一闻就有胃口!”
情志通滞:笑闹驱邪戏:对于泄泻不止的老者,决明子安排谷中孩童在其病房表演滑稽戏。孩子们扮成各种可爱的小动物,模仿它们的动作和声音,引得老者们哈哈大笑。“喜则气缓”,通过欢笑,老者们紧张的情绪得以舒缓,肠道痉挛减轻,泄泻次数明显减少。一位原本愁眉苦脸的李大爷,看着孩子们的表演,笑得直不起腰,随后惊奇地发现,自己竟然不再频繁跑厕所了。
听觉通滞:金石清音曲:针对啼哭不止的小儿,决明子让人演奏以编钟、磬等金石乐器为主的乐曲。悠扬清脆的乐声如潺潺流水,传入小儿耳中,安抚他们烦躁的情绪。同时,在乐曲演奏时,将决明子研磨成的细粉置于香炉中焚烧,烟雾袅袅,香气四溢。小儿们听着乐声,嗅着清香,渐渐停止啼哭,安静入睡。
五、性味归经炼和丹
为了彻底治愈“残暑夹燥”之症,决明子决定炼制“清和丹”,此丹药凝聚天地精华,历经重重工序。
精选生决明子(甘凉,归肝、肾、大肠经)十斤,于处暑前七日,在子时(23-1点)阳气初生之际,采摘饱满的种子。将其放置在西方庚位的青石台上,用初降的秋雨浸泡七日七夜,每日酉时(17-19点),以白玉杵轻轻搅拌,直至种子通体透亮,内部隐约可见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