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木,木生火”的循环。
“大寒者,‘寒极必暖’,如肺肾阳气潜藏至深,却已孕春生之机。”蚧翁轻抚通灵根,根须上的白色与黑色纹路此刻如冬眠的熊,“肺需敛,肾需藏,今用蛤蚧、补骨脂敛肺肾之气,肉苁蓉、干姜温脾肾之阳,正是‘敛藏有度,温而不燥’,如冰下温泉,静候春融。”
芩儿点头附和:“《黄帝内经》云‘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今治肺肾而兼顾脾肾,乃‘上下同治’之要。肺肾固则气自降,脾肾暖则水自化,此乃‘治未病’的上工之术。”
贝母姑娘指着星空中的“危星”(主北方):“危星明,则水气盛。此乃提示我们,温肾需兼利水,当以淡渗之品佐之,如蛤蚧配茯苓,正合‘温化与渗利并行’的治则。”
正说着,丹顶鹤衔着青帝玉简飞来,玉简上刻着:“大寒治肺肾,需知‘温勿过燥,固勿过涩,补勿过滞,通勿过泄’。”蚧翁微笑道:“青帝此谕,道破‘温润固涩’的玄机。正如这大寒冰雪,虽坚却易碎,需以柔化刚,全在一个‘润’字。”
结语·大寒已过春将至
大寒者,冬之极,春之始,如肺肾阳气的深度潜藏与悄然萌动。芩儿与蚧翁以“温肺补肾、金水相生”之法,固肺肾之虚,暖脾肾之寒,正是“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医道圆融。看官须知,治虚寒如育冬梅,需经霜历雪,方能绽放,此回不过初育寒梅,更精彩处,且看下回分解——
赞诗
《大寒·咏蛤蚧》
大寒冰裂北风号,蚧翁踏雪过冰皋。
玄鳞吸尽三冬冷,赤药融开九域牢。
补骨脂燃脾肾火,肉苁蓉润肺肾膏。
最宜醉卧天池畔,听取春潮化雪涛。
预告·第二十四回立春·东风解冻疏肝气蛰虫始振调和肝脾
且说芩儿等别过塞北牧民,行至中原大地,忽见东风解冻,河流冰面开裂,蛰虫开始蠕动,百姓们却胸闷胁痛,嗳气频繁,更有妇人患“肝郁脾虚”,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细查之下,方知今岁立春节气,厥阴风木主气,少阳相火客气,肝木偏亢,致“肝郁气滞,脾失健运”。正忧虑间,忽闻黄河之滨传来柳笛声,一位身着青衫的女子踏浪而来,鬓边插着柴胡,腰间悬挂的竹篓里装着白芍、茯苓,衣袂上绣着“疏肝健脾”四字……
(第二十三回完)
注:本回紧扣大寒“风寒束肺”的特性,融入五运六气(风木寒水相搏、肺肾两虚)、脏腑理论(肺肾气虚、脾肾阳虚)、药物配伍(蛤蚧与补骨脂相须、肉苁蓉相使),通过寒水神考验、金水台等神话场景,阐释“温肺补肾、纳气固脱”的中医思想。蚧翁的形象对应蛤蚧的“温肾纳气”特性,长白山、冰原等元素强化其“入肺肾经、益精血”的药性。后续章节将围绕立春“肝木偏亢”的特点,结合疏肝健脾药物(如柴胡、白芍),展开“疏肝理气、调和肝脾”的医道传奇,最终完成二十四节气的完整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