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土”的循环。
“白露者,‘阴气渐重,露凝而白’,如肺金清肃,肾水封藏,共成秋收冬藏之局。”梨娘轻抚通灵根,根须上的白色与黑色纹路此刻如母子相拥,“肺属金,需润需敛;肾属水,需滋需固。今用秋梨、川贝润敛肺气,熟地、山萸滋固肾阴,正是‘润敛有序,滋固同施’,如秋日鸿雁,既善高飞,又知南归。”
芩儿点头附和:“《黄帝内经》云‘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今治肾而兼顾肺金,乃‘金水相生’之要。肺金清则肾水充,肾水充则肝木荣,此乃‘治未病’的上工之术。”
贝母姑娘指着星空中的“奎星”(主西方):“奎星明,则燥气盛。此乃提示我们,滋阴需兼防燥,当以酸收之品固涩阴液,如秋梨配山萸,正合‘燥者润之,散者收之’的治则。”
正说着,丹顶鹤衔着青帝玉简飞来,玉简上刻着:“白露治燥湿,需知‘燥从湿化,湿从燥解,阴从阳生,阳从阴长’。”梨娘微笑道:“青帝此谕,道破‘阴阳互根’的玄机。正如这白露之露,虽为阴液,却需阳气蒸腾而成,需善加护持,而非一味滋阴。”
结语·白露团甘子
白露者,金气肃而水气凝,如肺之清肃,肾之封藏,共奏养阴之曲。芩儿与梨娘以“润肺滋肾、金水相生”之法,润燥邪而固阴液,滋肺金而涵肾水,正是“虚则补之,燥则润之”的医道精髓。看官须知,治虚证如筑堤坝,需层层夯实,步步为营,此回不过初筑金水之堤,更精彩处,且看下回分解——
赞诗
《白露·咏秋梨》
白露横江夜有霜,梨娘棹月渡潇湘。
琼浆捣就三秋露,玉屑凝成九畹香。
贝母散结清肺燥,熟地滋来肾水长。
最宜夜煮冰瓷碗,半盏清甘半盏凉。
预告·第十五回秋分·雷始收声平肝阳蛰虫坯户补脾阴
且说芩儿等别过江南渔民,行至中原山地,忽见雷暴骤减,蛰虫提前入蛰,山民们头晕目眩,面赤耳鸣,更有老者患“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细查之下,方知今岁秋分节气,阳明燥金主气,厥阴风木客气,燥风相搏,致“肝阳上亢,脾虚生风”。正忧虑间,忽闻古柏树下传来棋声,一位身着青衫的老者负手而来,鬓边插着天麻,腰间悬挂的葫芦里装着白术、钩藤,衣袂上绣着“平肝补脾”四字……
(第十四回完)
注:本回紧扣白露“湿燥相搏”的特性,融入五运六气(湿土燥金相搏、肺肾阴虚)、脏腑理论(金水相生、肺肾同治)、药物配伍(秋梨与川贝相须、熟地相使),通过湿燥神考验、金水潭等神话场景,阐释“滋阴润燥、肺肾同治”的中医思想。梨娘的形象对应秋梨的“甘润润肺”特性,鸿雁、晨露等元素强化其“入肺胃经、生津止渴”的药性。后续章节将围绕秋分“燥风伤肝”的特点,结合平肝熄风药物(如天麻、钩藤),展开“平肝补脾、熄风止痉”的医道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