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以银针蘸取果液,滴入五行盘:液滴(木火土)遇水盘化青雾,如“木疏土,土克水”;遇火盘生赤霭,似“木生火,火暖土”。液滴悬停中央,竟化作阴阳鱼雏形,正是“体用不二,阴阳互藏”的具象化。
八·节气收官风木得太和
戌时初,清明的最后一丝和风融入草木。山茱萸的风木果实重归太极原型,青气与新条交融成“风木太极图”:青气为阳鱼,新条为阴鱼,鱼眼分别为“太冲穴”与“曲泉穴”的光影。果实表面浮现出“肝木条达”四字,字体如蝌蚪文,暗合“与天地同和”的至理。
青黛取出“风木平衡仪”,见疏肝指数与柔肝指数呈6:4比例——此乃“疏泄有度,柔润有节”的最佳状态,恰合《内经》“春气者,病在头”“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论。她又以舌尝果实,初感辛散醒神,后觉酸甘柔润,正是“先疏后柔,体用皆宜”的药性终极表达。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云:‘生之本,本于阴阳。’”青黛在竹简上写下终章结语,“清明治草,当知‘养肝非独疏肝,需柔肝以济;柔肝非独养阴,需疏肝以和’。此草历经二十四节气,得天地阴阳之全气,终成‘药中太极’,可应万病,全在‘体用不二,阴阳自和’。”
结语·天人合一
戌时末,暮春的夕阳染红悬壶谷,山茱萸的太极果实散发出七彩光晕,光晕中隐约浮现二十四节气的药影:冬至的水火、小寒的火土、立春的木气……最终汇聚成“阴阳平衡”的终极符号。光晕所过之处,药田的草木皆现太极纹路,仿佛天地万物同奏“阴阳和”之曲。
青黛望着这株历经寒暑的山茱萸,忽觉周身经络与天地节气共振,任督二脉的太和之气与四时之风同频。她深知,此草已非草木,而是天地阴阳的具象,人体小太极与宇宙大太极的媒介。至此,“山萸仙踪”的二十四节气之旅圆满收官,而“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中医智慧,正如这株灵草,在时光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此回书,说尽清明“养肝体用”之奥,解明“肝为刚脏”之理,更演中医“体用不二,天人合一”之智。正是:
清明风至木华滋,疏泄柔肝两不宜。
黄帝真机传体用,青黛妙法合天时。
根连肝俞通风府,果映风木会期门。
二十四番花信后,太极归一证无为。
终章·药中太极
山茱萸历经二十四节气的锤炼,最终化作“药中太极”,其果实可应百病,因其已得天地阴阳之全。每当节气更替,悬壶谷中便有药香冲霄,隐隐可见太极鱼影游弋其间,世人皆言,那是山茱萸在演绎“阴平阳秘”的永恒真理。而青黛仙子的传说,亦如这株灵草,在中医的星河中,永远闪耀着“天人合一”的智慧光芒。
(注:本终章以黄帝终极点化,融合《内经》最高哲学,完成山茱萸从草木到“药中太极”的升华。全文贯穿二十四节气的药性演变,以“阴阳平衡”为核心,以“天人合一”为归宿,既呼应首章“水火既济”,又升华至《内经》“法于阴阳”的至高境界,形成完整的哲学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