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炷化脓灸的艾灰落于脾俞穴,岐黄立于药圃,见白术苗在新阳中挺直茎秆,叶片上的雨珠折射出七彩光芒。他忽然领悟:清明湿困之治,恰似疏浚黄河——需固堤以防水泛,引流以导水行,培土以固根本。医者之道,如土德载物,需在湿浊弥漫时温中振阳,于脾土衰微处厚植生机,此乃“治湿不治水,治脾不治湿”的至深哲思。
“阿远,”岐黄拂去药锄上的春泥,“明日谷雨,记得采收嫩艾叶。清明虽过,却藏着‘土旺生金’的玄机。医道如农耕,需在泥泞中播撒阳和,于困厄中守望生机。”
(注:文中涉及方剂、针灸操作及食疗方法,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清明养生需根据个体体质调整,寒湿者宜温阳,湿热者需清热利湿,切勿一概而论。)
【清明卷终】
下卷预告:《岐黄天宝·谷雨卷:湿毒渐盛伤脾肾》——谷雨时节,湿毒渐盛,脾肾易伤,致湿热泄泻、热毒疮疡等证,且看岐黄如何以清热利湿、解毒健脾之法,清湿毒于谷雨,护脾肾于季春。